Loading...

什麼是「辭生」?與「入殮」有何關聯?

「辭生」的禮俗由來,祭奠有哪些流程步驟,須備齊十二道供品,說哪些祝福話?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臺中服務處/撰文.2025-04-23

本文摘要:

  1. 「辭生」的禮俗由來
  2. 「辭生」的祭奠物品
  3. 現代「辭生」喪儀做法
  4. 21世紀佛教徒的生死觀
辭生是入殮前的儀式,其步驟包括乞水、接板、辭生、放手尾錢、入殮、封釘、停殯。在此儀式中,親屬準備豐富、慎重的祭奠物品,如十二道菜、白飯半碗、筷子一雙。這些物品象徵著對逝者的告別,同時代表著生命的酸甜苦辣鹹,意味著離別和人世間的結束。|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辭生是入殮前的儀式,其步驟包括乞水、接板、辭生、放手尾錢、入殮、封釘、停殯。在此儀式中,親屬準備豐富、慎重的祭奠物品,如十二道菜、白飯半碗、筷子一雙。這些物品象徵著對逝者的告別,同時代表著生命的酸甜苦辣鹹,意味著離別和人世間的結束。 攝/楊子佛教禮儀

「辭生」的禮俗由來

所謂「辭生」,即在「入殮」之前其中一項重要儀式,台灣民間習俗稱之「為亡者準備此生最後一餐的宴席」。

按「入殮」分為「小殮」及「大殮」,依照傳統禮俗的步驟是:乞水(為亡者沐浴)→接板(棺木運送進喪家)→辭生(辭世盛宴)→放手尾錢等等,接著進行棺內布置→入殮(亡者入棺、蓋棺)→封釘→停殯(大殮後,稱亡者已成賓客)。

佛教葬禮的入殮儀式莊嚴簡約,以虔敬誦念的佛號聲轉悲傷為祝福,取代種種傳統葬儀的繁瑣與哀戚。|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佛教葬禮的入殮儀式莊嚴簡約,以虔敬誦念的佛號聲轉悲傷為祝福,取代種種傳統葬儀的繁瑣與哀戚。 攝/楊子佛教禮儀

「辭生」的祭奠物品

當我們的親人與世長辭,在他「入殮」之前,傳統上孝眷親屬會延請僧侶、道士前來,準備舉行一場亡者辭別此世親人(告別陽間)的最後祭典,因此祭拜時的全部菜餚非常豐富、慎重,這也是蓋棺前孝眷看得見亡者的最後一次祭奠禮。

若依照鈴木清一郎記載於《臺灣舊慣習俗信仰》中,調查日治時代臺灣民間對「辭生」喪儀的做法是:「所謂辭生,就是在屍體入殮以前,為死者所準備的陽間最後一次宴席,以表示和人間世界告別。這種告別宴必須是六葷六素的十二道菜,也就是和結婚入洞房時的『食酒婚桌』的葷素各半的十二道菜相同。這時也要請來一位『好命人』,把十二道菜一碗碗端起來,每端一碗說一句祝福話,然後挾菜做出給死者吃的樣子。」

入殮儀式通常在亡者斷氣後24小時內進行。如遺體在冰櫃中保存,可能在出殯前一日或當天進行,全程約20至40分鐘。傳統禮俗儀式前會有一位好命人或代表端起十二道菜進行餵食,稱為「辭生」禮儀,之後進行「放手尾錢」儀式|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入殮儀式通常在亡者斷氣後24小時內進行。如遺體在冰櫃中保存,可能在出殯前一日或當天進行,全程約20至40分鐘。傳統禮俗儀式前會有一位好命人或代表端起十二道菜進行餵食,稱為「辭生」禮儀,之後進行「放手尾錢」儀式。 攝/楊子佛教禮儀

這一場告別餐宴名為:辭生。
舉行時間:入殮之前。
籌辦人:孝眷成員。
祭奠品:六葷六素共十二道菜,加上白飯半碗(意謂不可自滿)、筷子一雙。

這十二道供品象徵滿漢全席般的豐盛佳餚,還同時具足了「五味」:酸、苦、甘、辛、鹹,如同亡者也經歷了酸楚悲哀、痛苦、幸福、坎坷、甜蜜的一生,從此陰陽兩隔,就勿再想念。

十二種菜餚例如
  1. 雞粢(吃雞粢子孫好起家)
  2. 春干(吃春讓子孫時時春)
  3. 韭菜(吃韭讓子孫歲壽久)
  4. 魚、芋(吃魚、芋子孫財有餘)
  5. 魚丸(吃魚丸子孫做議員)
  6. 豆干(吃豆干子孫做大官)
  7. 菜頭(吃菜頭子孫好采頭)
  8. 豬腸(吃豬腸代代出男兒)
  9. 芹菜(吃芹菜子孫做事勤)
  10. 肉(吃肉子孫避災禍)
  11. 黑豆(吃豆子孫吃到老)
  12. 蔬菜(吃菜女兒嫁好尪婿,吃菜子孫做大使)
若亡者是佛教徒,所有的供品當然都是全素的。

聖嚴法師分享了一個故事,提醒我們不要被命運所困,而是活在當下,盡心盡力。儒家認為生死由命決定,佛教則主張重視當下的生活,不論壽命長短,都要好好做人。|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聖嚴法師分享了一個故事,提醒我們不要被命運所困,而是活在當下,盡心盡力。儒家認為生死由命決定,佛教則主張重視當下的生活,不論壽命長短,都要好好做人。 攝/楊子佛教禮儀

現代「辭生」喪儀做法

早期將遺體移入棺木的「入殮」,大約在亡者斷氣二十四小時後就進行,現今若是遺體冰存於冰櫃,則多調整在出殯前一日或當天出殯儀式前才進行入殮,整個儀式約20至40分鐘。

在入殮前,依舊慣習俗會請一位福壽雙全的好命人,或喪禮服務業者,又或是子孫代表,將十二道菜(有的調整為六道菜)一碗一碗端起來凌空比畫餵食亡者,當這最後一餐的「辭生」禮儀結束後,才另進行「放手尾錢」儀式。

楊子佛教禮儀秉持的是利他、同理、關懷生命的立場,推動「殯葬自主」、「性別平等」、「多元尊重」的現代喪禮核心價值,同時以佛教觀點進行如法的佛教奠禮,而被譽為全國「佛教禮儀最優品牌」。

楊子以佛教禮儀完成的佛事,不須擇吉日、吉時,也不需要招魂幡、開魂路、捧斗、撐傘遮牌位、辭生、放手尾錢、拜腳尾飯與燒腳尾錢封釘燒紙錢、庫錢等俗儀,我們請法師帶領家屬,以佛法開導救濟,化解煩惱的業力,令得離苦得樂,一同用誦持經文及佛號來為亡者祝福迴向

現代佛教葬禮將傳統的殯葬習俗與現代價值觀相結合,強調利他、同理和關懷生命。這特色包括尊重個人意願、不需要吉日吉時等傳統概念,以及省略一些俗套儀式,而更加注重佛教的觀點和教義,讓家屬和親友以佛法開導救濟,冥陽兩利。這樣的做法也反映了現代社會對於更加個性化、自主化的殯葬方式的需求,同時保留了對傳統價值的尊重。|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現代佛教葬禮將傳統的殯葬習俗與現代價值觀相結合,強調利他、同理和關懷生命。這特色包括尊重個人意願、不需要吉日吉時等傳統概念,以及省略一些俗套儀式,而更加注重佛教的觀點和教義,讓家屬和親友以佛法開導救濟,冥陽兩利。這樣的做法也反映了現代社會對於更加個性化、自主化的殯葬方式的需求,同時保留了對傳統價值的尊重。 攝/楊子佛教禮儀

21世紀佛教徒的生死觀

聖嚴法師曾開示一個故事:「我有位在家弟子,他深信命理,曾請了多位相命師為他算命,都說他只能活到六十九歲,到了那一年,他把工作辭去,財產分掉,等待死亡的來臨。可是第二年仍然活著,於是很後悔的來問我說:『師父啊!我應該要死怎麼沒死呢?您知道什麼原因嗎?』我說:『也許你做好事積了德,改變了死亡的時間。』」

「我利用這個機會勸他說:『不要怕死、等死,活一天就盡一天的責任及奉獻,不去管什麼時候會死,只要運用你寶貴的生命好好活下去。』結果他一直活到八十六歲才去世。」

聖嚴法師說:「許多人從哲學和宗教信仰的立場,建立生與死的理論和觀念;也有人相信神通,用宿命通、天眼通,看過去及未來;凡此種種都只是人們的一種希望、看法和追求,其實並不可靠。總體而言,泛神論的哲學認為生命來自於整體的神,死亡又歸於整體的神。唯物論的哲學,認為生死都是物質現象,生如燈燃,死如燈滅。中國的儒家學者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又說:『生死由命』、『聽天由命』,也就是說,生死是由命決定的,雖然孔子也說:『未知生焉知死。』但是事實上儒家並未進一步說明生命是什麼?老子則說:『出生入死』,出生一定會入死;又說:『人之生,動之死地。』當人生的時候,死亡這條路已經開始在動了。因此,老子叫我們不必擔心生與死的問題,只要『尊道而貴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也就是說,只要有道德,至於人的生死,讓它自然即可,這是相當有道理的。」

佛教徒相信有過去世,但過去的生命無法追究了,而來世又尚未到來,因此該看重的是這一世,不論壽命長短,只管好好做人,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一切順其自然就好。

我們生活在21世紀,對佛教徒的生死觀有興趣的讀者,歡迎收看聖嚴法師的影音開示


參考資料:
內政部出版《現代國民喪禮》
《臺灣舊慣習俗信仰》‧高賢治、馮作民編譯‧民國70年8月再版
《台灣喪葬禮俗源由》‧魏英滿、陳瑞隆 編‧2009年10月一版六刷

延伸閱讀: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