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心經》有強效,身心可改變、諸事能成就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涵蓋了從基礎至深湛的修持

能安定心神也能降伏煩惱,還能息滅執著的思維,帶來全新感受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北區服務處/撰文

本文摘要

  1. 在實踐初心、擴展愛心中,幫助家屬「照顧好自己的心」
  2. 在朗朗讀誦、早晚書寫中,《般若心經》是最好的人生觀
  3. 在生死邊緣、劫難歸來後,更加堅定正念的力量與信心
  4. 在疫情蔓延、恐懼無助時,《心經》是藥方能克服恐懼
  5. 覺知當下
「常持誦《心經》,身心皆可發生改變」,改變的力量連結沒有設定條件,也不一定要有所信仰,只要願意在心裡記憶它、默念它或者開口念誦它,一部《心經》只要幾分鐘,效果如何呢?看的到和看不到的效果都有,本文為您介紹認識。

楊子佛教禮儀於台中服務處,懸掛陳列著聖嚴師父的墨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部堪稱大乘佛教心要的經典,也是楊子辦理往生菩薩佛事之時最常誦念的佛經。|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楊子佛教禮儀於台中服務處,懸掛陳列著聖嚴師父的墨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部堪稱大乘佛教心要的經典,也是楊子辦理往生菩薩佛事之時最常誦念的佛經。 攝/楊子佛教禮儀
 

在實踐初心、擴展愛心中,幫助家屬「照顧好自己的心」

一走進楊子佛教禮儀台中服務處辦公室,入眼就是聖嚴師父和藹慈祥的法照及手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墨寶,這不僅是楊子人懷念恩師的繫念所在,也是楊子承辦往生菩薩佛事時,最推薦家屬誦念的佛經,因為聖嚴師父曾開示:「《心經》雖極簡短,卻涵蓋了從基礎至深湛的修持,由凡夫至成佛的果位」 。

聖嚴法師還常說:佛法是「心」法,使人心不受煩惱、痛苦汙染,隨時保持安定、純淨,以現代語言詮釋,就是「心靈環保」;這是聖嚴法師最常提醒的「心」的修行。

楊子佛教禮儀在二十四年前為什麼會成立呢?也是因為聖嚴師父的一句話:「佛法是這麼好、知道的人卻那麼的少,被誤解卻又是那麼多。」 從深有同感中而發願創辦,至今仍然提供著正信、如法的佛教奠禮儀式,將佛教觀念與方法具體落實到人生最後一程,達到「生者安心,往生者得利」的心願、目標;同時,這一念初心也延伸到楊子想幫助家屬繼續「照顧好自己的心」,在佛事即使已經圓滿結束了,楊子一定會準備三樣關懷祝福禮 ,贈送給家屬,期望在365天裡都能有所受用,創辦人楊子杰師兄說:法緣、善緣,難得可貴,楊子一直在做的「是心意,不是生意」!

楊子人都深信「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看一支小小燭光就能照破黑暗,照亮自他,更何況「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因此楊子牧師兄設立了「楊子慈善家族」 ,將各方人士的愛心資源有效運用,投入於弘法教育、文化慈善及社會公益之上,除了回饋社會,也積極照顧社會上的弱勢族群,發揮楊子家族的正向影響力。

 《心經》是諸事成就的主助緣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聖嚴法師說:佛法是「心」法,使人心不受煩惱、痛苦汙染,隨時保持安定、純淨,以現代語言詮釋,就是「心靈環保」;這是聖嚴法師最常提醒的「心」的修行。 攝/楊子佛教禮儀
 

在朗朗讀誦、早晚書寫中,《般若心經》是最好的人生觀

夢參老和尚說:「讀經就是修慧,也是修福。」佛教徒由此都會將《般若心經》奉為法寶。星雲大師曾開示說,在日本有一位大石順教比丘尼,遭遇一場災難後失去了雙手,但她以堅定的信心、意志力,用自己的脖子工整的寫了一部《心經》,被日本人稱為「無手的心經」,並且視為國寶,倍受珍重。

佛教稱為「經」的,就代表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的教法;佛弟子在佛陀入滅後,為了避免遺教散佚,產生異端,因此經過數次的結集,總匯成「三藏十二部」,流傳至今日,才有正法住世。而記載經教的書籍,一般稱為大藏經或一切經;經中所闡揚、詮釋的,即稱為經法、經教。

「經」具有出生、顯現、繩墨、常、法、結鬘、泉湧等諸義,舉例來說,能依照經典所言而行,就能斷除惡業,善果「顯現」;《心經》當然也具有以上的意義。

佛教最長的經典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共六百卷,內容龐大,主要闡述諸法均屬因緣和合,假而不實,唯有通過「般若」對世俗真相有所認識,才能把握絕對真諦,達到覺悟解脫;「般若波羅蜜」,意即「通過智慧到達彼岸」。

而佛教最短的經就是《般若心經》,只有兩百六十字,卻是整部《大般若經》的心要,像其中著名的有:

「照見五蘊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這些《心經》名句,都是指引我們的心如何遠離一切罣礙、恐怖、顛倒、夢想,將煩惱的生滅之心翻轉成清淨、不生不滅的真如之心,就能獲得心安,就能度過一切苦厄,因此《般若心經》是最好的人生觀。

此外,《心經》中讚歎般若有極大的力量,能破除一切黑暗愚痴,成為最常被人朗朗讀誦、早晚書寫的佛經,也是在佛教消災、追薦等儀式中,最常舉行、最易修持的法門,誦持《般若心經》,同時更具有為廣大眾生祈福、祝禱的意義。

 

在生死邊緣、劫難歸來後,更加堅定正念的力量與信心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於1995年因為心臟冠狀動脈阻塞,而在台北榮總醫院進行開刀。手術順利完成後,大師撰寫了〈榮總開心記〉一文,除了向醫療團隊致謝,也表達了修道人對生命、生死的看法。

文中敘述,開刀前一天,年輕的麻醉醫師向大師說明時,突然問了一句:
「大師,您怕死嗎?」

「死倒不怕,怕痛!」大師說:「一個人健康的時候,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說起話來威儀安詳有序。一旦倒了下來、病了,尤其是痛了,難免要叫出來,甚至哭出來,唉,這時候連個狗熊都不如了。」

「大師,請別這樣說,健康的人固然有健康的尊嚴,但是對於生病的人來說,哭、叫、喊痛……這些都是病人的尊嚴。」

當時,大師感到「太美了!陳醫師對於病者這一套的詮釋,可以讓生病如我者,痛得『心安理得』,而不光是勸一個疼痛難忍的病人說:『要忍耐啦!』這一份溫暖體貼,這種對病者人性化的關懷,正是我要提倡的人間佛教啊!」

手術前後,醫療團隊分別為大師檢驗深呼吸肺活量,大師深吸一口氣,顯示器直上4500毫升頂點以上,護士小姐、物理治療師們驚異之下,問大師是不是有些特異功能?是不是深諳吐納之術?

大師說:「我沒有特異功能,也沒有吐納之術。」

「但是我回想起少年出家至今,從早晚課誦到各種佛事,處處都需要誦經,我每次都很用心用力的念誦,到後來,一口氣可以誦完一卷《般若心經》,一口氣也可以誦完一卷《大悲咒》。

出聲誦念經咒可以養氣,氣足而力充,氣足而壽長。『氣』和『力』有著密切的關聯。所謂的『佛靠一炷香,人靠一口氣』,先要能長『氣』,然後而能生『力』。

這種『功能』,並無『特異』之處,只是平時、平常多一分的用心用力而已,這也是人間佛教修行的特色之一。」

大師回憶說:「其實我這一生,行年至今八十一,類似這樣走過『生死邊緣』的經驗,不只十次、八次以上。由於我自幼經常跟隨外婆進出佛堂,四、五歲時就懂得茹素,也會背誦《般若心經》,因此一生對佛教的信心,反而在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危險遭遇中,更加長養,更加堅定不移。」

 

在疫情蔓延、恐懼無助時,《心經》是藥方能克服恐懼

《心經》是出自佛陀弟子舍利弗與觀世音菩薩的問答,其中彰顯出色、空不二的真理。在疫情影響世人的時候,《心經》應該是最多被人讀誦的佛經,最多人歡喜抄寫的佛經,也是最多人會掛在客廳的佛經,同時它也是受刑人最愛書寫的佛經。

讀經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就像用蔬食與持齋,兩者的意義不一樣。台北市長柯文哲曾說,他在擔任急診醫師時,每天都讀《金剛經》作為紓壓。國家交響樂團單簧管副首席賴俊諺,去年(2021)獲得法國第五屆藍瑟勒單簧管大賽首獎,賽後他接受訪問時表示,自己面對龐大參賽壓力時都靠《心經》與冥想來紓解,同時發揮專注力與實力。作家吳若權在父親離世後,每天都誦讀《心經》,還寫出了一本《先放手,再放心:我從《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認為它不只是深奧的佛經,也非常貼近人生,是可以在日常中應用的「實用智慧」。

星雲大師開示《心經》的妙用時說:「能夠認識自己,就能心無罣礙;能夠認識自己,才能圓滿人生。」大師表示,「要遠離恐怖,必須強化智慧;對一切虛幻的假象,要能透徹認識;對一切外來的逆境,要有勇氣擔當。」

心生病了,可以如何治療我們的心病呢?星雲大師指出,只有「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最究竟。

「貪瞋痴三毒是戕害我們身心最大的敵人,我把它們做了一個比喻:
心裡的貪病好比是身體的胃病,害胃病是因貪吃飲食太多的緣故。
心理的瞋病好比是身體的肺病,肺病能爛壞人體內部,和瞋心能壞事一樣。
心理的痴病好比是身體的精神病,精神病是自己的理智不能作主,言行失常,痴病正是做錯事的一個根源。 」

大師說:「貪瞋痴三者,分開來說,人都有自私的心理,一切都為自己著想,看到好的東西就希望歸為己有,甚至只要自己好,別人的死活存亡都跟自己無關,因此『貪心』之病自然生起。如果我們能像蠟燭一樣,犧牲自己,照亮別人;能像朝露一樣,雖然瞬間滅亡,還是用微弱的力量去滋潤萬物生長;能像太陽的光熱一樣,無私無我的照拂大地。能夠如此歡喜的『捨』己為人,把幸福、快樂布施給人,自然就能治癒貪心之病了。

人生的另一個心病就是『瞋』。人患瞋病,是因為修養不夠,只要不愛的逆境當前,瞋心一起,朋友可以變成仇人,夫妻也會變為冤家。一念瞋心起,一切變得可憎可恨,恨不得一拳粉碎世界。但是如《中阿含經》說:『若以諍止諍,至竟不見止;唯忍能止諍,是法可尊貴。』瞋心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此時懂得『忍』,懂得世間一切都是自他平等一如,無你我之別,無好壞之分,有此忍的修養,瞋病就不容易生起了。

人生的第三個重大心病,就是『痴』。人患痴病,是因為迷而不覺;由於愚痴無明,所以加重貪瞋的毛病。甚至人的煩惱、人的生死輪迴,都淵源於「痴」。痴會增長邪見,邪見會造作一切罪業,會招致地獄、餓鬼、畜生的苦報。如果有一點覺悟的心,知道自己有一個大智覺海,就不會讓愚痴的黑風無端掀起驚濤駭浪了。

所以,對治貪瞋痴之病,要『以捨治貪』、『以忍治瞋』、『以覺治痴』。

佛教的『禪定』能統一自己,不讓心念散亂,不讓魔軍得逞;『念佛』能淨化心靈,念佛念得專心一致,也能降伏妄想、雜念的病魔,不致擾亂我們。

佛教還有很多法門,像拜佛,拜佛必定要發願,有願就有力量抵抗魔軍;佛教講發心,發慈悲心、慚愧心、菩提心,發心的力量奇大無比。再如提得起、放得下,以及般若、智慧、明理等,都是無上的妙藥,都可以治療我們的心病。

現在社會上的心理諮詢,可以說都遠不及佛教的這許多妙法。尤其心病最主要就是從『我』而來,《般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把『我』空了,就可以去除心中的顛倒妄想。」

人生不是一昧地工作賺錢,也不是一昧地追求享受,要讓自己的身心經常與善法相應,心靈更提升才最重要,一日之中可以安排自己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利己又能利他。


每一個正念都是將來成佛的因緣

(藍字部分節錄引用人間福報【人間社 戴辰 台中報導】2022-06-07)
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應邀蒞臨台中惠中寺演講,開示〈如何與心對談〉,「他說:心念就是你的世界,能夠體會心無常、無我,就能發揮心的力量祛除煩惱,找到心的主人,就可以自己作主,其中,專注與修行是最佳解方。』

心保和尚指出,所謂心,就是思想、念頭、觀念、心境、理智、感受、記憶及辨別能力等等的累積,假名為心。所以,心是緣起、無自性,既能生煩惱也能造業,但也能修行與體悟。星雲大師教我們要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透過實踐三好展現正能量,進而擺脫煩惱。我們要常觀照自己的心,清楚心的狀態,心是總合、會生煩惱、會造業,雖然如此,心亦可修行、可以覺悟。心與真理實相等無差別,心的本來面目等同於世間,因為世間一直在變化,世間無常、世間生滅,我們若能從中體悟到空性的智慧,身心就會自在,不會被煩惱影響。』

心保和尚說,心與佛,等無差別,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修行最主要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在日常生活中以正念、正見行三好,滴水雖微可以穿石,不要小看自己的念頭,每一個正念都是將來成佛的因緣。 」

 

覺知當下

其實,不論我們在生活裡有多少需要努力奮鬥的目標,遠離執著、迷惘與煩惱,讓心不會受到內外環境的制約,成為一個真正的自由者是非常重要的。在每一刻當下,以般若智慧觀照五蘊身心世界,清清楚楚「覺知」到空性,你我就能如觀自在菩薩,處處自由自在,度一切苦厄。

活出「自在」,就是自己的心中沒有疑惑的時候,這也是《般若心經》帶給我們的無形智慧加持,讓我們的心能不斷更新,展現活力氣象。

延伸閱讀: 請勿盜文,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轉發分享。感恩敬謝!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