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星雲大師‧願眾生幸福安樂 一生弘揚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教化弘廣,利益無數人,留下菩薩行誼功業,再結來世緣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台北服務處/撰文

本文摘要:

  1. 「小朋友,你要出家嗎?」「要啊!」
  2. 向內要求自己,展露佛心智慧
  3. 人生三百歲,發心的力量最大
  4. 生活即是修行,一筆字的抖擻人生
  5. 安忍一生,全力弘揚「人間佛教」
  6. 認識自己「我是佛」,人生不是苦海
  7. 「來生,我還想再做和尚!」

星雲大師,他在人間的偉岸身影,就是頂天立地的「佛教」!一生所說、所做,無一不是為了佛教在人間廣大弘傳,詩人余光中曾作一聯讚歎他:「一筆貫日月 八方懸星雲」;也是同姓的知名作家余秋雨,描述親身對星雲大師的觀察:「我側身注視著他袈裟飄飄的高大身影,心想,這實在是一種人間奇蹟:氣吞山河卻依然天真,成功連連卻與世無爭,立足經典又非常現代,面對仇怨只播灑愛心。」這些是大師與眾不同之處,又或是一種個人魅力、領袖氣質,更像是活生生的菩薩行誼。

人的一生從出生到終老,無法迴避的就是「死亡」。死亡對我們一般人來說是害怕的、恐懼的事,那麼星雲大師如何看待生死?如何把握生命呢?又如何面對世間的變易無常,如何完成無可取代的人生?

97歲圓寂之前,星雲大師曾說:「回顧我的人生,覺得世間沒有比出家更好的事,我知道成佛沒那麼簡單,不過我發心,假如有來生,我還想再做和尚!」
▲星雲大師圓寂之前曾說:「回顧我的人生,覺得世間沒有比出家更好的事,我知道成佛沒那麼簡單,不過我發心,假如有來生,我還想再做和尚!」(臨摹繪製取材自星雲大師臉書粉專)
 

「小朋友,你要出家嗎?」「要啊!」

星雲大師五歲時,外公劉文藻逝世。這是幼年的大師首次和死亡照面,當見到經常板著臉訓人、卻睡得那麼安詳的外公,幼年的大師李國深心中有一絲竊喜,直至稍長明白何謂死,深覺抱愧不已。十歲那年,他扛著兩條棉被,隨著母親李劉玉英離鄉尋找在戰地裡失蹤的父親,顛沛流離中,「目睹屍骨遍野,漂血成河的景象,我終於意識到戰爭的可怕」,古稀之年的大師將這些回憶,書寫在《往事百語》。

與母親相依為命,兩人雖走遍南京、上海一帶,也尋不到其父下落。1938年,一路走到棲霞山,十二歲的大師李國深正觀看軍隊出操訓練,一位僧人來到他面前,問他:「小朋友,你要出家嗎?」「要啊!」就這樣一句「答應」出家,他被知客師帶到志開上人面前,再次被問:「聽說你要出家,我是這裡的當家師,你就跟我出家好嗎?」「好!」沒想到李母捨不得幼子,經過志開上人的說明保證,垂淚的母親才同意他的重諾決定,隔天是農曆二月初一,李國深就剃度出家了,字「今覺」,號「悟徹」。

 

向內要求自己,展露佛心智慧

「貧窮的祖庭宜興大覺寺、貧窮的參學寺廟南京棲霞山寺,都是生活艱苦,我也甘之如飴。」星雲大師回憶這一段學習生活,有兩件事令他一生難忘,其一是在1941年,接著是在兩年之後。

大師說:「在我十五歲受戒時,家師志開上人可能認為我年幼出家,擔心將來是否能經得起考驗,就請戒師在燃燒戒疤時,把我的戒疤燒大一點,留下明顯的印記。當香珠燃燒到頭頂時,戒師就往我頭上用力一吹,香珠的火一旺盛,把我的頭蓋骨燒得凹了下去。十二個香疤連結在一起,彷彿下陷的盆地一般,也破壞了腦神經細胞。原來還算靈巧的我,竟然從此失去了記憶力,變得笨拙不會念書。

「由於記憶奇差,過目即忘,記不住課文。有一天,老師拿起戒尺,打我的手心,還一面責罵:『你這傢伙!怎麼不會背啊?太傻了,你要拜拜觀世音菩薩,求智慧呀!』

「『啊!禮拜觀世音菩薩,就會有智慧嗎?太好了!』為了求智慧,我每天晚上等到大家都熟睡了,就悄悄的起床,去佛堂禮拜觀世音菩薩。大約連續了三、四個月,雖然沒有菩薩摩頂授記、甘露灌頂等等感應,但是卻有另一種不可思議的現象發生,從此之後我的記憶力忽然好了起來,過去念了二、三十次的文章,還是無法背誦,現在只要兩、三次就可以背了。我想,這也是禮拜的感應道交吧!」

這段經歷沒有任何靈異之處,星雲大師平淡憶說記憶力變好的經過而已,但神奇的是,大師之後如同「開智慧」般,一生所看過的經書都能毫無距離的理解通曉,包括世間典籍《三國演義》、《水滸傳》、歷代各種文體、詩詞歌賦等等,即使過了一甲子歲月仍能朗朗上口;曾見過的人就算時隔數十年,也能立即說出姓名、當年印象;一篇數千字專欄,他揮筆成文;因為眼疾改成用口述後,脫口而出的話如行雲流水,自然出言成章,甚少需要修潤。

大師在《星雲日記》敘述自己:「我每到一地,都能迅速掌握自己行進的方位、說話的分寸,甚至連電視弘法的錄影,也都能在不看錶的情況下,準時講完應該講的話,從不NG。徒眾常問我:如何知道這些時空、人際之間的關係?其實世間上任何事物,都有它一定的道理,我們不一定要親耳聽聞,親眼看見,才會知道。」
大師表示:「其實每個人都有無窮的潛力,佛教稱它為『佛性』。佛性不可說,它不講求外在的知識,而注重內心的體悟。『不知道』的事情,都在我們的心裡,我們可以用心眼去看,用心耳去聽,只要我們以平常心來看這個世間,就會感到一切都是這麼的自然美妙。」

尋常人從大師表露出來的言行,可以推知有特異的聰穎加上博學,才能在「腦子被燒壞」後仍天賦異稟,進而讚歎大師的大智大勇,卻不知大師是「向內要求自己」,開發自己的佛心,因此他的戒、定、慧修學功德,早已經有了成就!

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是星雲大師醫療小組召集人,也曾撰文表示,自己與大師結識於1971年,那時大師四十五歲,他是高醫二年級學生,參加佛光山大專佛學夏令營,許多同學都將高大莊嚴的大師視作心中偶像。經過四十二年後,在一場信眾聚會上,大師依舊記得他,還突然要他和大家講講話,他提到「四十年前」的緣分,大師立刻說:「是四十二年前才對」。之後他再細算年份,確實大師說的對。

星雲大師記憶力之強、過目不忘的本事,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好比佛典中記載的菩薩智者,能自然總持「講說」、「著作」及「辯論」三種能力。

 

人生三百歲,發心的力量最大

十五歲於棲霞山寺依止上若下舜老和尚求授具足戒後,星雲大師成為志開上人唯一入室弟子,受到非常嚴格管教,大師從中感受到師父那份殷殷的慈悲、苦心。

十七歲那年,大師罹患瘧疾,寒熱交迫中全身無力,痛苦萬分,「雖然如此,我依然按照當時叢林規矩,每天隨眾上早晚課。如此折騰了半個多月,已是奄奄一息,命在旦夕。後來,師父得知將自己的半碗鹹菜,遣人送來給我。半碗鹹菜,在當時物質缺乏的時代,真是彌足珍貴!我知道這是師父對我無聲的關懷與期許。含著滿腔熱淚,我將這半碗鹹菜吃下,心中發誓:願盡形壽,將全副身心奉獻給佛教,以報師恩。」沒多久,居然就不藥而癒。

因為那半碗鹹菜,星雲大師牢牢記住自己的初心,從來沒有忘記、也從沒停止要完成當年的發願,他是怎麼做的呢?大師曾自述:
「記得我二十歲從佛教學院畢業,將自己奉獻給社會大眾之後,一生就沒有放過年假,也沒有暑假、寒假,甚至星期假日還比別人更忙碌。從早到晚沒有休息,不但在殿堂、教室裡講說弘法,在走路、下課的空檔,甚至在汽車、火車、飛機上,我都精進地辦公、閱稿。幾乎每一天都在分秒必爭、精打細算中度過。如果以一天能做五個人的工作來計算,到了八十歲,就有六十年的壽命在工作,六十乘以五,不就是三百歲嗎?這就是我主張的『人生三百歲』;這三百歲不是等待來的,也不是投機取巧來的,是我自己辛勤努力創造出來的。」

「人生的意義是在有限的時光中,擴大生命的價值。因此,時間的管理,要有正當性、建設性和成就感。我們平時為人處世,說話要說有『三百年』功用的話,做事要做『三百年』長久的事業,如此,人生的歲月雖然老去,但時間卻能帶來成就、歷史與功德,此即所謂的『精神不死』。如佛陀的說法、孔子的傳道、玄奘的西行、馬祖的叢林,以及許多偉大的寺院,偉大的雕刻、藝術、文學作品等,都是以其光輝照耀千古世間;這才是一流的時間管理。」

大師出家數年後,便取名「星雲」,因為「星不怕黑暗,雲不怕天陰。點點的星,能擴大了人生;片片的雲,能象徵著自由。」他重視傳統也提倡創新,將深奧的佛法結合獨創的用語,讓現代人感受到「佛法是萬古常新」的,為佛教開闢一條新路。

他凡事皆以身作則,並常常「為人點燈」,盼望弟子、信眾心領神會後,傳承佛法,光大佛教,一如他當年「以師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一切都是從「發心」開始,有發心才有改變,「發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發心的力量不可思議。」

 

生活即是修行,一筆字的抖擻人生

佛光山開山寮侍者覺具法師將星雲大師這種「精進」毅力,提筆撰述成文〈吾師一筆字的抖擻人生〉,他描述:「經常我們拗不過師父,只好讓師父餓著肚子先寫滿百幅的一筆字,好了卻師父的精進力,而後師父才願意吃上一口飯。又或者經常在遇到山上的大型活動時,師父一整天又是演講、又是會客、又是請貴賓吃飯的,忙碌了一天,片刻也不得休息,經常一早出門,回到法堂來已是深夜十點鐘。師父不忍心長老們陪他奔波了一天,於是屏退了長老各自回寮休息;而當我們要推師父上樓去休息時,師父總會把侍者們叫到跟前來,悄悄地對我們說:『不忙休息!來,我們自己來寫字。』」

「師父自知老朽,提筆寫字時已備感吃力,甚至因為長年寫字,造成了肩膀的肌腱勞損、發炎而疼痛不已,但即便如此也未曾讓師父放下手中的毛筆。師父說:他的生命就是在跟時間賽跑,他必須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為我們留下更多的資源。」

即使視茫茫的九十歲病體,星雲大師一日也不曾停下歇息,他說:「忙,就是營養」、「將來有永遠休息的時候」。大師一生主張「生活即是修行」,修行就在生活當中。修行非口號、形式,而是要將佛法運用到生活裡,「修行離開了生活,離開了人間,就沒有修行可言。」所謂「佛法生活化」與「生活佛法化」,就是將佛法與生活相互融合。

覺具法師於文末總結,「師父的一生每天都在進步,他從不會讓自己停下腳步來,更不會縱容自己安於現狀。師父總是想盡方法開發自己的潛能,即使已是九十歲高齡的師父,依舊每天給自己拋出很多的難題,給予自己腦力激盪的機會。於是,師父往往能從平凡的生活當中,創造出他不平凡的人生價值來。」

 

安忍一生,全力弘揚「人間佛教」

時間回到青年時期,1949年,星雲大師參加「僧伽救護隊」並帶領眾人來臺。在到達寶島之前,少年的大師每天跟隨難民潮逃亡,歷經北伐、中日戰爭及國共內戰,一路上冒險犯難,並為因戰亂而傷亡的人救苦救難,「穿梭在槍林彈雨之中求生,沉浮在死人堆裡苟活」,如此烽火下交織生活窘迫的洗禮,鍛鍊出大師對佛教、對生命、對生死的宗教體驗。

渡海來到臺灣,幾番轉折還被以為是匪諜,幾次入獄都差點被槍斃,星雲大師在基隆下船,「從北部走到南部,從南部又走到北部」,總算落腳在中壢。大師回憶:「我二十三歲到了臺灣,無親無故,連找個寺院掛單,都沒有人願意收留。……其中有好長一段期間,我是處在三餐不繼的饑餓狀態。」

來臺生活在舉目無親下,又與祖庭、家人消息不通,經常得要忍飢、忍寒、忍熱、忍苦、忍難、忍辱。一開口說的濃濃揚州口音,有的人儘管聽不太懂,還是非常歡迎星雲大師蒞臨,因為大師廣結善緣,說法巧妙,善用譬喻故事,滿堂聽眾皆能雅俗共賞。大師於《往事百語》提及當時:「由於仰慕慈航法師盛名,因此安身以後第一件事,就是專程前往彌勒內院拜訪求教。慈航法師笑臉相迎,隨即聚合寺眾,臨時提議要我代他上課,我只好依言開示。」

日後的弘法生涯,大師完成了「從宜蘭到高雄,從鄉鎮到市街,從山林到殿堂,從臺灣到世界」,從組織宜蘭念佛會為開端,帶領青年歌詠隊下鄉弘法,推廣佛教三寶節,發行佛教第一張唱片,成立佛教第一間幼兒園、育幼院、養老院、佛光聯合診所;到高雄壽山寺成立佛學院,創建佛光山、國際佛光會、佛陀紀念館、世界各地三百多所道場;開辦幼稚園、中學、全球五所大學及佛教學系、社區大學;更發行佛教各類刊物、創辦日報報紙;並在電視上開播弘法節目、電台製作「佛教之聲」、寫〈三寶頌〉、為佛教聖歌作詞、舉辦「人間音緣」歌唱比賽;成立人間衛視電視台、讀書會、網路弘法;還有無數場的開大座講經,主持打禪七、打佛七、皈依、傳戒、啟建三壇大戒、在家戒會、萬緣水陸法會;乃至傳道授業、提筆著書,撰寫報章雜誌專欄、回應時事;發起「三好運動」、「七誡運動」等;應邀到學校、醫院、監獄、公司、家庭,給予佛光普照;設立「星雲真善美傳播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三好校園實踐學校」、「 星雲教育獎」……,畢生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推廣「人間佛教」。

所謂「人間佛教」,大師說:「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認識自己「我是佛」,人生不是苦海

大師不是鋼鐵超人,卻有鋼鐵般意志,他非常的樂觀,面對各種疾病考驗都不逃避,直面接受,自在生活,從《往事百語》、《星雲日記》裡的記載,可以窺見一二思想:
「二十八歲那年,我患了惡性風濕,兩膝關節劇烈疼痛,醫師診斷必須鋸斷雙腿,以免殃及五臟六腑。當時我一點也不驚惶恐懼,反而覺得行動不便,正好可以掩關閱藏,專心寫作,一樣可以盡棉薄之力,弘法利生。只是由於法務繁忙,開刀時間一拖再拖,或許因為能夠將生死置之度外,後來竟然痊癒了。」

「1991年8月20日清晨,我在浴室滑跤,將腿骨跌斷,雖說真正嘗到『寸步難行』的苦頭,但是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既不用會客開示,也沒有一大堆的計畫公文讓我傷腦筋,感覺真是舒服極了。」

「我的糖尿病已經跟著我四十多年了,這些年又導致視力模糊,多次接受鐳射治療,也動過心臟手術,醫生一再叮嚀我要多休息,但是在勉強能識物、能行走的情況下,我依然四處弘法。我學會了『與病為友』,我不討厭它,跟它好好相處,自覺也有無窮的妙趣。」

「一生經歷大大小小的病痛,但我從不以為意,不曾因死之將至,而煩憂懊惱,也未曾因生之復得,而慶幸歡喜。我認為不管是天賦異稟也好,是諸佛護佑也罷,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世壽的長短,色身的強弱,而在於利用有限的生命,為眾生謀取福利,為世間留下貢獻。」

大師每每提到死亡,從不以為意,要世人不必煩憂懊惱。他以譬喻形容說,季節有「春夏秋冬」的循環,人生也有「老病死生」的輪迴,面對死亡的心情,「要有落葉歸根的自然,也要有遊子還鄉的喜悅」。

大師經常強調,要在心中建立一個觀念:「我是佛!」

以佛法智慧重建對生死認知的不執著,最好的辦法就是開發自己的「佛」心,肯定自己是佛,能漸漸掃除心上種種塵埃與習氣,色身也會展現出清淨法身的莊嚴,在人間留下慧命之光。

大師奉獻自己八十五年的出家歲月,不僅度生也度死、度老也度幼,依止星雲大師座下出家弟子超過二千,全球信眾至少數百萬。他教人要做自己的貴人,日常要行「三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奉行「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致力實踐「五和」(自心和樂、人我和敬、家庭和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如此人間將不是苦海,而在釋尊的淨土之中。

 

「來生,我還想再做和尚!」

97歲圓寂之前,星雲大師曾說:「回顧我的人生,覺得世間沒有比出家更好的事,我知道成佛沒那麼簡單,不過我發心,假如有來生,我還想再做和尚!」

大師畢生以弘法為榮,在〈真誠的告白〉文末,他送給我們每個人一份祝福:
「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感謝敬愛的星雲大師,我們何幸能與您同在一個時代,聽聞到人生幸福安樂的真諦。

謹以此文紀念星雲大師,祈請您:早日乘願再來!


延伸閱讀:星雲大師‧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05-333-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