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往生要帶的是願力,不是業力|玄奘大師的教導|般若心經

一生修習般若空觀

玄奘大師給予的最後教導:如何堅定往生彌勒內院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北區服務處/撰文

本文摘要

  1. 驅魔除障,第一位念誦《心經》得到感應的人
  2. 知無常到,不再譯經放下萬緣,以小疾而臥病
  3. 夢中受供,肯定所修功不唐捐,深信佛教因果
  4. 往生兜率為臨終大願,最後教導只有二字遺言
往生要帶的是願力,不是業力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我們現在普遍流行誦念的《般若心經》版本,根據經藏、史傳的記載,是由唐朝玄奘三藏大師(602~664)翻譯所成,距今已近一千四百年時光。

當年,26歲的玄奘大師發願西行取經,青年的他孤身涉險,經八百里流沙時,途中無水,荒涼到「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之際,玄奘大師曾回憶說:「是時顧影唯一,但念觀音菩薩及《般若心經》」。

為大法不惜生命的玄奘大師,還發下宏願:「寧往西方一步死,不願向東一步生!」最終排除各種艱難危險,平安抵達天竺國(印度),求法遊學十七年,歷經五萬里行程,於貞觀十九年(645)正月還抵長安,請回佛經梵文原典657部,之後他總計譯出佛典經論75部1千335卷,《大般若經》即是其中之一。

 

一.驅魔除障,第一位念誦《心經》得到感應的人

玄奘大師自幼時起,就跟隨他的兄長誦習經典,因此也對儒道百家典籍相當嫻熟。

有一年,青年的玄奘大師住在四川,「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汙」,因而心生憐憫,便帶回寺中,親自看護為他療疾,並施予衣服飲食,「病者慚愧,乃授(玄奘)法師此《經》,因常誦習。」

後來,玄奘大師在西行路程中,「至沙河間,逢諸惡鬼,其狀異類,遶人前後,雖念觀音不能令去,及誦此《經》,發聲皆散,在危獲濟,實所憑焉。」 從文中我們可以肯定,玄奘大師是第一位念誦《心經》得到感應的人。

 

二.知無常到,不再譯經放下萬緣,以小疾而臥病

玄奘大師62歲時,一日「翻《般若》後,自覺身力衰竭,知無常將至,謂門人曰:『吾來玉華,本緣《般若》,今經事既終,吾生涯亦盡。若無常後,汝等遣吾,宜從儉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擇山㵎僻處安置,勿近宮寺。不淨之身,宜須屏遠。』

門徒眾人聽聞後哀傷哽咽,個個拭淚,一位弟子說:「觀和上氣力尚可,尊顏也沒有不一樣之處,為什麼忽然說出這樣的話呢?」玄奘大師回說:「吾自知之,汝何由得解?」(這事我清楚明白,你們哪裡能夠知曉。)已預知時至的大師,在駐錫的玉華寺親向門人弟子交代說,他希望他的身後事要一切省儉,用葦編或竹草編成的粗席包一包,裹送山澗僻靜處就可以了。

到了麟德元年(664)新年正月初一,63歲的玄奘大師告訴請譯眾人說:「此經(《大寶積經》)部軸與《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氣力不復辨此,死期已至……,今欲往蘭芝等谷,禮辭俱胝佛像。……於是與門人同出,僧眾相顧莫不澘然。」等到大師再返回玉華寺,只見他一心一意,「專精行道,遂絕翻譯」。

經過一週後,有一位自高昌(今新疆吐魯番)來的出家弟子,法名玄覺,向玄奘大師稟報自己做了一個夢,「見有一浮圖(即佛塔),端嚴高大,忽然崩倒。」玄奘大師聽後,平靜地對他說:「非汝身事,此是吾滅謝之徵。」(這事和你沒有關係,是我將要入滅象徵。)

正月九日黃昏時分,玄奘大師在房後,要度過一個水道溝渠時,不慎「脚跌倒,脛上有少許皮破,因即寢疾,氣候漸微。」從一個脚不慎跌倒、小腿上有少許破皮的因緣,玄奘大師就此臥病,整個人生氣漸漸式微。

 

三.夢中受供,肯定所修功不唐捐,深信佛教因果

又過了一週,值遇正月十六日,大師似「如從夢覺,口云:『吾眼前有白蓮花,大於盤,鮮淨可愛。』」

翌日,玄奘大師又夢見百千位高大、身著錦衣的人,向他奉上色彩鮮豔、精工刺繡的各種絲織品,以及數不盡的妙華、珍寶,光彩奪目,從法師所卧房室,依序地莊嚴排列於翻經院內外,甚至望見在院後山嶺林木間,都豎立起飄揚的幢旛,五光十色,眾彩間錯;同時還有音樂演奏。門外又見有無數寶車,車中香食美果,色類百千,都不是人間之物,各各高舉來要供養玄奘大師。

「(玄奘)法師辭曰:『如此珍味,證神通者方堪得食。玄奘未階此位,何敢輒受。』」

雖然有所推辭,但大師卻不知為何,在夢中連連進食不止。此時,突然聽見侍者一聲咳嗽,便張開雙眼,向寺主慧德法師細說前事,最後自己下了一個結論,說:「玄奘一生已來所修福慧,準斯相貌,欲似功不唐捐,信如佛教因果並不虛也。」

於是大師命嘉尚法師去核實曾翻譯過的經、論,合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錄造俱胝畫像、彌勒像各一千幀;又造素像十俱胝;又寫《能斷般若》、《藥師》、《六門陀羅尼》等經各一千部;供養悲、敬二田各萬餘人;燒百千燈,贖數萬生。全部完成好了,再令嘉尚宣讀,大師聽聞後,合掌喜慶。

玄奘大師回顧自己一生的譯經事業成績後,又命造佛像、寫經、供養、燃燈、放生,得到完成施行的回報後非常高興,合掌慶賀,告訴弟子說:「吾無常期至,意欲捨墮,宜命有緣總集。」盡捨一切,再行大布施,供養佛法僧三寶,「罄捨衣資,更令造像,並請僧行道」。

正月二十三日,最後一次「設齋䞋施。其日又命塑工宋法智,於嘉壽殿豎菩提像骨已,因從寺眾及翻經大德並門徒等乞歡喜辭別,云:『玄奘此毒身深可厭患,所作事畢,無宜久住,願以所修福慧,迴施有情,共諸有情,同生覩史多天彌勒內眷屬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時,亦願隨下,廣作佛事,乃至無上菩提。」

從這段話中,可知玄奘大師以往生兜率內院,為臨終大願。一代聖僧對於此生沒有一絲貪戀,認為自己該盡的職責也都所作皆辦,不想繼續久住世間,因此一再一再「罄捨衣資」斷捨離,廣作供養功德。他的心中滿懷對「下一站」的期待,還將所修行的一切福慧功德,全都迴向有情眾生,祈願都同生到他的第一志願:兜率彌勒內院,親見彌勒慈尊說法,未來與彌勒佛再來人間,廣作佛事,成就佛道。

說出往生兜率內院為最大志願後,玄奘大師「因默正念,時復口中誦『色蘊不可得,受想行識亦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界亦不可得;眼識界不可得,乃至意識界亦不可得;無明不可得,乃至老死亦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

恆持正念,玄奘大師在靜默中仍不斷口誦著原汁原味的《大般若經》經文,之後又再教導身旁的人和他一起發願,「復口說偈,教傍人云:『南無彌勒如來、應正等覺,願與含識,速奉慈顏;南無彌勒如來所居內眾,願捨命已,必生其中。」

當時,「寺主慧德又夢見有千軀金像,從東方來,下入翻經院,香華滿空。」史傳中也記載了住持慧德法師所夢到的殊勝景象,預告著一代聖僧即將要入滅圓寂。

往生要帶的是願力,不是業力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四.往生兜率為臨終大願,最後教導只有二字遺言

玄奘大師即將圓寂前一天,「二月四日夜半,瞻病僧明藏禪師見有二人,各長一丈許,共捧一白蓮華,如小車輪;華有三重,葉長尺餘,光淨可愛,將至法師前。擎華人云:『師從無始已來,所有損惱有情諸有惡業,因今小疾,並得消殄,應生欣慶。』」

聽到手捧白蓮華的人這麼說,大師是什麼反應呢?

「法師顧視,合掌良久。遂以右手而自搘頤(托住臉頰),次以左手申左髀(大腿)上,舒足重壘,右脅而臥,迄至命終,竟不迴轉,不飲不食。」

得知自己從無始以來、所有曾經損惱過有情眾生的一切惡業,都在這一場小病中化解消失,玄奘大師合掌、還視許久許久,才重新以莊嚴的吉祥臥之姿躺下,直到入滅圓寂都不曾回轉過,其容止儀態,威儀如佛。

至二月五日夜半,上首弟子普光問大師:「和尚決定得生彌勒內院不?」

玄奘大師回答:「得生」!

面對死亡,這一句「得生」,是一代聖僧、偉大的譯經師最後留給世人的慈悲教導,雖然只有精簡的兩個字,但其中深遠的義蘊,彷彿像警鐘般敲擊心扉,感人肺腑,不知有多少人也能達到這樣境界?

玄奘大師示寂時的情況,記載:「言訖,氣息漸微,少間神逝,侍人不覺,屬纊方知,從足向上漸冷,最後頂暖,顏色赤白,怡悅勝常,過七七日竟無改變,亦無異氣。」由此可見玄奘大師畢生修持功力之高深,是定慧等持的。

《續高僧傳》中並記載他十歲出家以來,一生「言無名利,行絕虛浮」,戒行清淨無缺。大師因為年輕時閱讀經藏,有感於當時傳譯的經典不夠周全,而萌發西天取經的願力,歷經通過八百里流沙的艱辛路途及各種磨難,完成取經壯舉,所帶回的經像、舍利等數百件中,除了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520夾657部。大師經年主持上千人的譯經場,將一部部的佛經忠實翻譯成漢文,廣為流通,開創佛教弘法新歷史,成為佛教史上譯經最多、影響最大的譯經家。他在慈恩寺所訓練的大規模譯經人才,最為人樂道的就是弟子窺基,自玄奘大師印度傳譯一系列瑜伽唯識的經論中,開創了法相唯識宗,盛極一時。

到此,我們不僅了解了一代聖僧的一生行誼,及他示寂入滅的完整過程,相信當我們再次念誦《般若心經》時,會從心中開啟佛經的般若力,連結成未來解脫成道的因。


請勿盜文,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轉發分享。感恩敬謝!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