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韋馱尊天菩薩,冥冥中感應道交|密跡金剛神聖誕.農曆六月初三

受佛陀囑咐,力助僧俗安心辦道,威震四海,守護佛教大護法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台北服務處/撰文

本文摘要:

  1. 造像有依據,守護佛法代表人物
  2. 示密迹金剛,專誠護持釋尊遺法
  3. 感應傳深遠,古今中外影響事蹟
  4. 處處有韋馱,做皈依三寶佛弟子
農曆六月初三是韋馱菩薩聖誕,稱念「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唱誦〈韋馱讚〉:「韋馱天將,菩薩化身,擁護佛法誓弘深。寶杵鎮魔軍,功德難倫,祈禱副群心。南無普眼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圖/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農曆六月初三是韋馱菩薩聖誕,稱念「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唱誦〈韋馱讚〉:「韋馱天將,菩薩化身,擁護佛法誓弘深。寶杵鎮魔軍,功德難倫,祈禱副群心。南無普眼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一.造像有依據,守護佛法代表人物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立像依據,是從哪裡來的呢?

自明代開雕「永樂北藏」(1421-1440年代)出版後,漢文大藏經在每套經帙第一卷卷首,除了會有發行人(皇帝)親書的經序,及精心描繪的佛說法圖或菩薩像等等,在每帙末冊卷尾,也會刊印一尊「護法韋馱尊天菩薩」立像,作為守護佛法的象徵,五百多來基本不變。

而佛教圖像和一般畫像不同在於它不是依據作者的自由意志,而是由一定的規則為基準才能造成,這個規則即:經典與儀軌。

根據研究,唐代有一位道宣律師(596-667),以持戒清淨嚴謹著稱,天下僧俗皆共敬仰。經典記載他駐錫淨業寺期間,「持戒殊勝,戒光直透天宮,感得諸天神將,常來護衛,供以天饌」,除了有天神給予護衛,天人更備辦珍美之食,常做食供養外,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並現身像。道宣律師便提出「問律相等事」,事後道宣律師將此經歷記述於《靈威要略》、《律相感通傳》二書。此後,「自唐高宗已來諸處伽藍及建立熏修,皆設像崇敬,彰護法之功」,由此開啟了佛寺伽藍、佛經末頁敬設護法神像之濫觴。

 

二.示密迹金剛,專誠護持釋尊遺法

歷來所見的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不論在佛寺大雄寶殿內(與關公伽藍菩薩同立),或於山門彌勒菩薩背後的立像,都是少年模樣,面上無鬚,卻有著無比威武的氣魄,身著甲冑,手持重達八萬四千斤的金剛寶杵,有的則雙手合十像,有的以杵柱地像,有的擱於手肘,有的腕捧寶劍,種種皆顯現守護伽藍道場、摧毀邪魔的武將形象。

史料中記載,韋馱天又名韋馱(梵名Skanda,巴利名Khanda),又作韋陀菩薩、韋陀天、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違馱天,或稱韋將軍、韋天將軍。為南方增長天王的八大神將之一,四天王下三十二將軍之首。因為是二十諸天中第十二天,故又稱十二韋陀。

古代南亞不論是尼泊爾人或印度人,普遍尊奉為婆羅門教天神,他是濕婆神的大兒子,為完成殺死魔王使命而出生的戰神,有六頭十二臂,手執弓箭,座騎為孔雀。

而在大乘佛教中流傳的韋馱菩薩,與生俱來就非常聰慧,很早出離煩惱與欲望,一心清淨修道。在《金光明經文句記》卷五、《翻譯名義集》卷二、《釋門正統》卷三、《禪林象器箋》卷五,乃至印順法師所著《佛教史地考論》中,都有提到韋馱菩薩的本生為法意太子,發願在成佛前為密跡金剛神,護持釋迦佛教法。

韋馱菩薩受佛陀付囑,鎮護東、西、南三洲(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南贍部洲)。世傳佛陀涅槃時,有捷疾鬼盜取兩顆佛牙,韋馱菩薩急追捉獲,取還佛牙,受到諸天、眾王的讚譽。自此以後不分海內外,屢傳韋馱菩薩感應事蹟,保護僧俗於危難,守護道場,令正法能久住世間。

每年農曆六月初三是韋馱菩薩聖誕,佛寺道場會敬備鮮花、素果供養、慶祝。初一、十五的早課,也會稱念「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並唱誦〈韋馱讚〉:「韋馱天將,菩薩化身,擁護佛法誓弘深。寶杵鎮魔軍,功德難倫,祈禱副群心。南無普眼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典記載,韋馱菩薩早在寶華琉璃佛會上早已成道,其名號就是「普眼菩薩」。

 

三.感應傳深遠,古今中外影響事蹟

在史傳、方誌等書中記載,韋馱菩薩常在浙江天目山度眾應化,使天目山成為名揚四海的韋馱菩薩應跡道場。

據傳最早在南北朝梁代時,昭明太子蕭統(501-531)於天目山為《金剛經》分科,因用眼過度導致失明,經過韋馱菩薩點化,取天池水洗眼才得以復明。現代星雲大師也曾筆述興建佛光山荷蘭荷華寺的因緣,是因為熱誠護持的居士表示自己受到韋馱菩薩加被、得以脫離苦難的感應故事。

古今流傳著許多韋馱菩薩感應事蹟,一致表示韋馱菩薩恭敬三寶、保護修行人的願力不曾改變。

(一)《緇門崇行錄》:親身經歷 ,兩種業報
南北朝時,有僧遠住梁州薛寺,不守戒律,喝酒吃肉。入夜,夢見韋馱菩薩憤怒指責:「出家人如此造惡業,怎不拿鏡子照一照!」他早晨起身照鏡,見兩眼邊緣現暗黑色,以為是灰塵,用手去抹,眉毛隨手脫落。心中大驚,開始反省自責,發願痛改前非,從此穿舊衲衣、破鞋,不僅茹素,正午也只吃一餐。早晚於佛前懺悔,沉痛流淚。

過了一個多月,又夢見韋馱菩薩微笑,說:「能認識罪過,又能改過,算是有智慧的人,現在赦免你!」他又驚又喜,醒後遍身出汗,面目恢復光澤,眉毛也重生出來。

 (二)「你若真修,我必護法」
南宋高峰原妙禪師(1238~1295)在天目山斷崖上禪修,因為昏沉而要跌落山澗時,感覺有人把他托上來。禪師問:「是誰救我?」答:「韋馱」,師一高興,便生起憍慢心,問韋馱菩薩:「世上像我這樣的修行人,有幾個?」韋馱菩薩說:「多如牛毛,還不知慚愧。從今以後五百世,不再護你的法!」

禪師一聽,生起慚愧心,痛哭流涕,再回到原地禪坐,比之前更加地精進。但身體連日疲累下,又再次跌下斷崖,不料又被托上來,師問:「是誰救我?」回說:「韋馱!」師問:「不是說五百世不來護我的法嗎?」韋馱菩薩說:「你一念慚愧心,已經超越五百世,所以又來護你的法。」

 (三)煮雲法師《普陀山傳奇異聞錄》:寺廟失火,韋馱示警
清代末期,普陀山有一座寺廟,夜間燒起一場無名火,當夜有一位小沙彌睡在韋馱像之下,夢中見一位身穿金甲、形似韋馱護法的人對他說:「廟中失火,趕緊逃生。」小沙彌驚醒後,果然看見寺中被大火焚燒,情急之下便扛起韋馱塑像往大門外跑。經過一夜焚燒,早上眾人四處察看災情時,整座寺廟滿目瘡痍,只有韋馱塑像屹立門外,安然無恙。

韋馱塑像有幾百斤重,須數名壯漢出盡全力才能扛起來,小沙彌竟然可以獨力背起,可見韋馱之靈驗。

(四)《現果隨錄》:欠常住款,菩薩令還
清朝有一僧於受戒時,欠福嚴費和尚單銀五錢,四年仍不歸還。老人圓寂後,僧夢見韋馱菩薩令他歸還單銀,說:「本錢雖五錢,加利息應還二兩。」僧說:「和尚已逝,還給誰呢?」韋馱菩薩說:「和尚不在世,可送到靈隱寺,了卻公案。」

該僧醒後,便將銀兩送到靈隱寺,並說明原由。該寺住持命鳴鼓,集眾布達此事,希望大眾要謹慎因果,同時表示:「寺中正進行修建,錢糧的收支數目很大,因此韋馱菩薩才用此事,給予我們警誡啊!」

 

四.處處有韋馱,做皈依三寶佛弟子

明代在皇宮中奉命舉辦佛教或道教法事時,稱之為「做好事」,凡「做好事」,就會在門旁懸掛幡榜,才開始隆重舉行。現今臺灣許多佛教徒積極推廣臨終關懷助念更是一種「做好事」的觀念,眾人藉助齊力共修,一起為將要遠行的往生者送行告別。

目前流傳的度亡科儀大多依照淨土法門,在誦經念佛之後,唱誦懺悔偈、三皈依,最後迴向。若依照《佛門必備課誦本》,度亡儀軌首先須禮念三寶,最後要唱誦〈韋馱讚〉,如此在韋馱菩薩本願護持之下,定能圓滿壇場灑淨,周圓佛事功德,為亡者求願往生西方。

信受三寶的功德,廣大無邊,不論是為我們自己或為亡者,禮佛敬僧,都能培植福慧功德。古云:「夫三寶者,千生難遇,萬劫難逢,皈依者,福增無量;禮念者,罪滅河沙。譬如靈丹之妙藥,療百病而蠲除。冥冥黑夜中,三寶為燈燭;滔滔苦海內,三寶為舟航;燄燄火宅中,三寶為雨澤。」由此可知,求福求壽都不算是正信佛教徒,真正皈依三寶的佛弟子,應當積極效法韋馱菩薩,把握有限的人身,親近三寶,聞法修持,增長智慧,利益來生,並發願與所有眾生,一同成就佛道,如此才不枉費韋馱菩薩的勞苦功深。


參考文獻:
釋慈怡主編‧1988‧《佛光大辭典》‧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星雲大師文集《合掌人生3一筆字的因緣》‧〈我建荷華寺的因緣〉:高雄:佛光山宗委會
CBETA線上版‧T1898《律相感通傳》
故宮文物月刊第468期‧高明一‧明代內府佛教寫經研究
化育資訊網‧塔姆醫師的尼泊爾視角系列之127‧〈把韋馱吸收入佛門是一件智慧之舉〉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