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慧開法師教永續經營之道,把握生命的最好時機

「生死無常」的價值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撰文

本文摘要:

  1. 「生死無常」的價值
  2. 追求真理,用數學解開人生方程式
  3. 生命不死,永續經營的信念最重要
  4. 生老病死,都是生命一種轉變機制
  5. 活得精彩,不要做個生命的延畢生
  6. 生死自在,「五千萬」確保瀟灑去來

佛光山。
▲直到失去,才知道珍貴,原來,幸福竟是如此平淡無奇的日常。學習觀照無常亦是如常,再想想已經擁有的,心中自然會昇起無盡地感恩,讓生命展顯得更有品質。
 

「生死無常」的價值

2023新年元旦假期最後一天深夜,臉書「爆料公社」一則「YiFeng Lin發表於爆廢公社二館」的貼文,至今已吸引三萬六千人按讚,以及一千四百多則留言,內容是:

「當我難過、委屈的時候都會打給媽,
雖然打過去只會轉接語音信箱……
每次撥打的那一瞬間,都會奢望能有人接電話,
此門號一直放在家裡,但仍捨不得把這個門號停掉……」
最後一句是:「有媽的孩子像個寶」。


很多網友紛紛留言,訴說對父母家人、摯愛的人珍貴回憶,字裡行間盡是難以割捨、放不下的無盡思念,讓人不禁想起「每逢佳節倍思親」。也有人表示,雖然自己的父母都健在,但是看到眾人的留言,突然就落淚了。

如何讓那個「刻在我心裡的名字」,不是難以宣說的傷感,不是無法開口道別say goodbye的愛?

悲傷不可能哭一次就沒有了,但因為「失去」,才更懂得珍惜身邊一切人事物,這是「生死無常」的價值,它會讓人變得更堅強,同時重新思考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存在。

面對「無常」,我們會更具有同理心去看待他人。

但如何接受「生死無常」呢?如何把握生命的最佳時機?

嘉義南華大學慧開法師以「生命的永續經營」觀念,帶給人們轉念、安頓身心的力量,由此楊子佛教禮儀以慧開法師所著作的《生命的永續經營》上冊,作為臉書活動的分享贈書,同時希望與廣大群眾一同共學生命的課題,及時掌握因緣,自然能領悟生命的終極意義。

楊子佛教禮儀以慧開法師所著作的《生命的永續經營》,作為臉書活動的分享贈書,同時希望與廣大群眾一同共學生命的課題,及時掌握因緣,自然能領悟生命的終極意義。
▲《生命的永續經營》簡介:除了探討「生、老、病、死」的自然機制與奧秘外,對於末期病人臨終關懷的理論與實務、喪葬禮俗的基本認知、病人自主權利法等等議題,乃至有關乎「生死」、「生命」的各種疑難解惑,皆有詳盡的說明與解套之方,是生存在現代社會裡的我們必須了解、面臨的問題。
 

追求真理,用數學解開人生方程式

慧開法師生於1954年,為星雲大師高徒。從小他就喜歡數理科學,建中畢業後以第一志願考上臺灣大學,成為數學系高材生,後來在大師鼓勵下,身著一襲僧袍獲得美國天普大學宗教研究所哲學博士。

師於1982年出家,至今僧臘超過四十年。他不僅是一名宗教師,還曾擔任普門中學校長、南華大學代理校長、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現任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副校長兼生死學系專任教授、博士班指導教授等職,在教育界奉獻心力春風化雨四十多載,弘揚人間佛教,專志於研究現代生死學、推廣臨終關懷以及靈性照顧。

除了在各報章雜誌可見到慧開法師執筆的專欄、或接受訪問、或應邀到世界各地演講、或主持學術論壇、或發表論文研究,二十多年來師也常慈悲應請到醫院或其家中,為末期、臨終的病人開示,以及協助、指導家屬如何照顧、陪伴親人圓滿善終。師不僅勤於教學、筆耕,也因推動生死學教育、作育英才的貢獻,而獲得全國「生命教育特殊貢獻獎」的肯定。

一路從熱愛數學到決心出家、弘揚佛法,慧開法師一直在追求真理,因此對生死大事存有一份疑情,在找到生命的答案和使命後,他首先用數學理論為大眾解說人生方程式,集結成《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一書,之後又完成五十萬字的《生命的永續經營》上中下三冊。

從「生死自在」到「生命永續」,師將其鑽研的深刻體悟,總結成四句偈:
「真誠擁抱生命、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永續經營來生。」

師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心」的主人,這點也是楊子佛教禮儀傳達給每一位家屬的目標,楊子相信,佛法正是最好的安定人心的力量。

每個人都會老,每個人也都會生病,那要如何面對呢?慧開法師於〈解讀「生、老、病、死」的自然機制與奧祕〉篇章中,細微分析「生病是一種健康的表現」,誠如古人所說「微恙彌珍」,懂得生小病才不容易生大病,坦然去面對老病的人會生起智慧,反而是一件好事。

楊子佛教禮儀以慧開法師所著作的《生命的永續經營》,作為臉書活動的分享贈書,同時希望與廣大群眾一同共學生命的課題,及時掌握因緣,自然能領悟生命的終極意義。
▲生命是一種無限的連續函數,同時生、老、病、死也都是生命的自然機制與歷程,慧開法師為為末期、臨終的病人開示,以及協助、指導家屬如何照顧、陪伴親人圓滿善終。
 

生命不死,永續經營的信念最重要


「我認為最重要的觀念是建立『生命不死』的永續經營信念,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中列出二十則要義,其中就有七則談到『生命不死』,可見『生命不死』的重要性」,慧開法師將其內容列舉摘要:「
 
  • 生命是永恆的,也是無限的,不會死亡的,是不生不死的境界,是不生不滅的存在。十法界流轉,有無限的未來。
  •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與時間都是無限的,我與空間都是無邊的,我與眾生都是共生的。
  • 生命是個體的,同時也是群體的,相互有關連的。生命在輪迴裡就解脫了,沒有所謂輪迴的問題。
  • 信仰是有層次的。信仰可以決定人生未來的去向,可以達到不生不滅的永恆境界。
  • 生命永恆,生命不死,這就是真如佛性,就是神聖性,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信念。 」

師細細解讀星雲大師的理念,表示人的肉體會死,生命卻不會死,生命不是只有肉體,還有我們的佛性。每個人的生命除了是個體,也會和別人有往來關係,例如從一張履歷表上的經歷,就能看出人和人彼此的關連性有多少、有多深。一般凡夫在輪迴裡不能解脫,菩薩則不同,大師說「生命在輪迴裡就解脫了,沒有所謂輪迴的問題」,這指的是菩薩的境界,慧開法師用了一個比較法來詮釋,「凡夫是貪生怕死、醉生夢死,羅漢是了生脫死、不受後有(不再來輪迴),菩薩則是無畏生死、出生入死。」說的真是太好了!

 

生老病死,都是生命一種轉變機制

「生命輪迴的說法是通於古今中外的,而非東方宗教文化思想所獨有,在古代西方哲學思想與宗教典籍中,原本就有輪迴轉世(rebirth or reincarnation)的概念與說法,不幸世人大多遺忘。」慧開法師舉出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c.570~c.495 BCE),本身就是輪迴說的提倡與擁護者,還影響了柏拉圖(Plato,428~348 BCE),承襲畢達哥拉斯的輪迴理念與信仰,然而不幸為後世所湮沒。還有電影《阿凡達》,Avatar翻成英文就是incarnation;Avatar是古代梵文,即「化身」的意思(像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化身)。

「早期的基督宗教並未排斥輪迴轉世的觀點與說法,早期的福音書裡本來就有輪迴轉世的文獻記載;包括耶穌基督本身與早期教會的許多神父也都接受輪迴轉世的概念,不少聖徒更相信他們有前世與來生。」慧開法師於書中指出,「遺憾的是,《新約》中有關輪迴的文獻,被羅馬帝國第一位讓基督教合法化(公元313年)的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325年所刪除。」歷經許多年後,「輪迴說在西方世界長期不斷被強力壓制封鎖,一度成為絕響,導致歐美社會長達一千五百年來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也不相信輪迴之說。」

慶幸的是,如今「隨著時代思想的演進,三世生命的觀點與說法,已經突破了一般大眾所認為的宗教迷信之窠臼,而進入了深層心理學、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與精神醫學的研究探索領域。」

慧開法師於書中強調,生命是連續的,是我們把生和死切開了,「一切有情的生命本身本來就是一種無限的連續函數,同時生、老、病、死也都是生命的自然機制與歷程,生與死本來就是緊密相連的,但是我們的錯誤認知與觀念把它們割裂了,只要再轉一個念頭,就可以重新接起來。」廣義的說,「生、老、病、死都是生命最好的發明,也都是生命的轉變機制。」

生命的意義不是只有哲學家才去探索,當我們去觀照自己的生命,會發現「每一個單獨有情的生命歷程,都可看作是一種連續函數。」曾經是數學老師的慧開法師說,我們對人生的看法、經歷的感受和造作的行為,包括所說的話、所寫的文字,堆砌起來都具有強大的能量。

因此,如何彰顯每個人的生命價值呢?如同先聖先賢,除了不斷、深入地探索自己的使命,同時對臨終不畏懼、負責任,生、死的自在即活出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師指出,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轉換現象,絕不是終結,它讓我們能有所警惕,明白應要積極把握每一個當下,死亡是朝向另一個嶄新的開始。

印度詩人泰戈爾以「生,有如夏花之絢爛;死,有如秋葉之靜美」,表達對生死的注視與接受;佛教徒可以從佛法中動見觀瞻,認識生命的實相,一如聖嚴法師所說:「人生的終點,不是生命的結束,乃是無限的延伸以及圓滿的連續。」
▲印度詩人泰戈爾以「生,有如夏花之絢爛;死,有如秋葉之靜美」,表達對生死的注視與接受;佛教徒可以從佛法中動見觀瞻,認識生命的實相,一如聖嚴法師所說:「人生的終點,不是生命的結束,乃是無限的延伸以及圓滿的連續。」
 

活得精彩,不要做個生命的延畢生

慧開法師還有一個重要偈語:
「活得充實而精彩,老得成熟而睿智,病得深思而豁達,走得瀟灑而無憾。」

「面對生命的未來,我們需要培養一種『十方三世』的生命永續思維脈絡與宏觀視野。」人不一定要做大官、賺大錢,即使是老人、病人,一樣可以活得很精彩,譬如可以去做義工、上社區大學,學習繪畫、陶藝、樂器之類的興趣,充實內在生活,不要越老越糊塗,整日只愛生氣,不要總把心牽掛在子孫與外境上,可以將心安頓在學習、信仰、奉獻、真善美……。世上沒有無用之人,每個人的價值都是無可取代的,好比每一種顏色的存在,沒有哪一種是美、哪一種是醜的分別,看見自己的存在價值非常重要。

像是面臨退休的人,慧開法師特別恭喜他們進入了人生第二個黃金時期,切不可當「等吃飯、等睡覺、等死」的三等公民,要好好把握這段時間,把這一生做個很好的總結,並開始規劃來生的藍圖,多多去廣結善緣、福慧雙修,在該走的時候不做生命的延畢生,心中無有遺憾,就能優雅、瀟灑畢業。

慧開法師以個人例子,敘述他的父母在往生之前的故事,傳達有關死亡的終極關懷態度。事實證明慧開法師的觀念非常先進,他並不循常例為家人做無謂延長生命終點前的痛楚事,讓臨終的人得以捍衛尊嚴,安詳從容離世。「當個人的世壽即將圓滿前,能從容且歡喜地迎接往生時辰的到來,透過平日的精進修持與願力,能夠預知時至,從容準備,保留精神與體力,以確保正念現前,身心康寧,無有恐怖,身無病苦,心無罣礙,無有遺憾怨懟。」師表示,人的身體會自然「關機」,從佛法的觀點來看,真正的「往生」是活著時就去了,歷代高僧傳記的往生事跡都能作為佐證。

不論信仰什麼宗教,人人其實都可以善終。臨終關懷不是只有對我們的親人,包括對待寵物,也可以做臨終關懷,讓牠們得以好好善終。

 

生死自在,「五千萬」確保瀟灑去來

從2009年起,慧開法師開始提倡「生命的永續經營觀」,到2022年,師特別將「生死自在四千萬」加碼升級為「生死自在五千萬」:
「千萬不要拖過個人生命的賞味期。
  千萬不要變成個人生命的延畢生。
  千萬要及早確定自己未來生命的方向與去處。
  千萬要保留足夠的精神與體力,做為善終及往生佛國淨土(或上升天界或轉生善道)的能量。
  千萬及早成立個人的「往生後援會」及「往生互助會」,以確保自己的善終與往生得以實現。」
 
「從我最早提出的『一千萬』,然後『二千萬』、『三千萬』至『四千萬』,到現在的『五千萬』心法祕笈口訣,都不是天馬行空、夸夸其談,而是有具體的終極目標與堅實的哲理基礎。此一心法祕笈的終極目標,就是希望幫助大家能夠在一期生命的最後階段具體實踐『生死自在』的理想,而且在這一期生命即將圓滿謝幕之際能夠真正『瀟灑去來』,安詳捨報善終,如願往生佛國淨土,或者乘願再來娑婆世界,所以名之為『生死自在五千萬心法祕笈口訣』。

我當然不是沒有任何根據就憑空而談『生死自在』與『瀟灑去來』,而是有堅實的哲理基礎,並且兼顧理論與實務,有理有事,理事兼備,理事圓融,『生死自在』與『瀟灑去來』才得以在現實生命中具體實踐與實現。因此,含藏在這『五千萬』心法祕笈的深處,有一個核心的基礎,就是『十方三世』的宇宙人生觀,以及立基於『生命永恆、生命不死』的信念而開展出來的『生命永續經營觀』。」

希望善終、瀟灑走一回的心法祕笈分享至此,對於如何安身立命、如何面對死亡,你有沒有一個答案了呢?

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宋朝張載願「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他的思維格局成就了不朽名言;熱愛生命的印度詩人泰戈爾以「生,有如夏花之絢爛;死,有如秋葉之靜美」,表達對生死的注視與接受;佛教徒可以從佛法中動見觀瞻,認識生命的實相,一如聖嚴法師所說:「人生的終點,不是生命的結束,乃是無限的延伸以及圓滿的連續。」

天下沒有不散場的宴席,所以該放手時就放手吧,因為我們要傳承生命的美好,打造永續經營,至少在此生運用佛法的智慧,化解面對死亡的恐懼與憂慮,如此在無盡的每一期生命裡,我們和親愛的家人再相聚時,不僅能完成共同的生命課題,也能隨時準備好從人生滿分畢業。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