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獨居不等於孤獨死,善終才是目標|預立遺囑

人不一定老年才變得孤獨,即使獨老的生命也很美麗,面對無常前,預立遺囑最安心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台北服務處/ 撰文

本文摘要:

  1. 至親好友,助「定位」生命座標
  2. 思惟無常,辨識「存在」的意義
  3. 獨居老人能選擇如何過「生活」
  4. 預立遺囑,保障平靜自主善終
聖嚴法師在《放下的幸福》一書中說:「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賴任何外在的人事物,也不是來自變幻無常的情緒與感覺,而是心的一種清楚、愉快與平靜的狀態。」|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聖嚴法師在《放下的幸福》一書中說:「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賴任何外在的人事物,也不是來自變幻無常的情緒與感覺,而是心的一種清楚、愉快與平靜的狀態。」
     

一.至親好友,助「定位」生命座標

注目孤獨,可以說是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的生命課題。

朱自清(1898–1948)在〈匆匆〉一文裡說:「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裡,在千門萬戶的世界裡的我能做些什麼呢?祇有徘徊罷了。祇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裡,除徘徊外,又賸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白白走這一遭啊?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人雖是赤裸裸的來、赤裸裸的回去,但不一定都是「白白走一遭」。有人統計過,終其一生與自己密切聯繫的人數約一百左右,有的人加上親人不超過六十,這些和我們密切聯繫最久的除了至親家人,多數為好友知交,他們陪伴我們,並給予諸多重要支持,幫助我們向上成長。

在互相幫助、陪伴扶持下,我們開發自己的天職,不斷地重塑生命藍圖,最後一一完成人生使命,誠如有句話說得好:「人在什麼時候最幸福?就是在別人眼裡能看到自己的價值。」

 

二.思惟無常,辨識「存在」的意義

其實孤身並不要緊,有的人即使孤單一人,在人生盡頭仍然能保持正念,含笑而終。

相傳所羅門王臨終時交代遺言,要大臣在他去世後把他的雙手伸出棺木之外,並在城中繞行一遍。他的臣子們感到奇怪,所羅門王才說道:「我要讓世人知道,即使貴為君王,死的時候一樣是兩手空空,什麼都帶不走。」

印順導師(1906–2005)在其著作《成佛之道》中說:「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不論世間財物積聚了多少、名位有多麼崇高、眷屬多麼友好,總歸有消失、分離的一日,這是無常法則,沒有人例外。而對於這個事實,上古的人早就有了覺悟的智慧,大禹因此說:「生者,寄也;死者,歸也。」

生命在周而復始的過程中不單只有悲歡離合,也不只是為自己著想,看看天地的生生之德,日夜無間斷化育萬物,就能發現人與天地萬物的存在是一樣平等無差。對於我們現前所擁有的一切便利,都是集前人的奮鬥努力、智慧心血而在,而出自於我的何其渺小,可以說若沒有先人的辛勞種樹,後人哪安得乘涼。認識到這點的讀書人,賡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千載以來也連結成無數人的生命價值觀。

〈禮運大同篇〉指出「……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孔子的思想中,天下大同包括讓老而無妻、老而無夫、幼而無父、老而無子、殘廢、生病的人,全都能得到妥善的照護。這裡的「孤獨」,指的是無父的幼兒與老年無子的人。今人說的「孤獨」,大多是指一種感受、一種狀態,很多人面對它時感到非常迷茫、無助,甚至會害怕、痛苦。長期有孤獨感的人,容易出現焦慮症,心理學指出「孤獨」約有三種:人際孤獨、心理孤離、存在孤獨。

如何消除孤獨感呢?

聖嚴法師開示:「 人一直以來都是孤獨的,人不一定要等到老年才會變得孤獨,之所以會孤獨,通常是自己的心理、精神、生活沒有寄託,才會有孤獨感。」「對一位有學佛的老年人而言,在面對孤獨的時候,若拿起念珠念阿彌陀佛聖號,當下就是跟阿彌陀佛在一起;念觀音菩薩聖號,就是跟觀音菩薩在一起。能夠有這種宗教的修持,自己就一點也不孤獨。」

除了宗教信仰,禪修、音樂及培養興趣愛好(如運動、閱讀書籍、繪畫、下棋、園藝、烹飪料理等等),都是消除孤獨感的做法,有些人選擇當義工,為人服務奉獻,從中也進一步達到自我肯定。

高齡不等於一定需要被人照顧,身體若未失能、退化,就可以健康獨立的生活,維繫與好友的友誼,在熟悉環境中選擇想要過的生活。|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高齡不等於一定需要被人照顧,身體若未失能、退化,就可以健康獨立的生活,維繫與好友的友誼,在熟悉環境中選擇想要過的生活。
 

三.獨居老人能選擇如何過「生活」

臺灣在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2022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數約有409萬人,預估2025年有500多萬人口。政府針對「65歲以上獨自居住」、「同住者無照顧能力」、「65歲以上夫妻同住」的長者,經社工評估後列冊分級,給予需要關懷訪視的老人必要關懷及照顧服務。不過由於各縣市對獨居老人的定義不一,所提供的服務資源也不同。

內政部2023年有一份調查資料顯示,全國「無偶戶長」在2022年高達375.9萬人。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於2021年中統計,僅「老年人口居住宅數」全戶都為65歲以上老人的住宅數為62.7萬宅,這個數字與十年前相比是翻倍成長。

因此,國內有許多社會福利團體投入老人照顧的服務,主動關懷長者,比如: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伊甸基金會、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等等;中華長照協會發起的「關懷獨居失依、失能老人照護計畫」,請志工為獨老提供居家照顧、送餐陪餐、訪視關懷、陪伴就醫、健康監測、機構照護等長照服務,乃至身後事的殯葬禮儀,陪伴一起到老。

聯合國大會於1991年頒布《聯合國老人綱領》(United Nations Principles for Older People),提出「獨立 」、「參與 」、「照顧 」、「自我實現 」、「尊嚴 」五個要點聲明。我國也有制定《老人福利法》,其第一條:「維護老人尊嚴與健康,延緩老人失能,安定老人生活,保障老人權益,增進老人福利,特制定本法。」即標明老人的福利核心及權益保障。

總之,高齡不等於一定需要被人照顧,身體若未失能、退化,就可以健康獨立的生活,維繫與好友的友誼,在熟悉環境中選擇想要過的生活。比如楊子在屏東見過一名百歲人瑞,每天仍然保持手洗衣物、自己做飯的自律習慣,不依賴同住的親人,當帶著看門犬出門散步、和街坊鄰居話家常時,經過的人都會和她打招呼問候,她也會回應對方、關心對方,她的樂觀積極正能量,令人難忘。

英國倫敦有一個OWCH老年婦女共同住房組織,由71歲的Maria Brenton創辦。她從荷蘭「共享居住」概念中得到靈感,花了二十年時間進行規劃,打造了二十五間有出售也有出租的公寓,實現了與閨密共居的社區生活,並有看電影、做瑜伽等定期活動,以及足夠的醫療照顧,保障住的安心。

鄰近的新加玻則有一個Montfort Care協會,成立社區共餐廚房,讓長輩走出獨居的家,建立新的人際連繫網。

日本有多位高齡、獨居的人氣網紅阿嬤,將自己的想法、生活方式上傳網路視聽平台後,受到廣大歡迎,出版社還邀請出書,介紹她們「現在最美好」的百歲、九十歲、八十歲、七十歲人生。她們每一句發文常讓人感到共鳴,淬鍊了人生智慧的話,像「進入高齡之後,很多事也不能做了,那是沒辦法的事,享受你現在還能做的事。」「偶而為自己買朵花,覺得非常開心,如果有錢,常常可以買花,那種快樂就變薄了。東西少,更幸福。」她們都肯定,一個人生活並不代表孤單。

聖嚴法師在《放下的幸福》一書中說:「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賴任何外在的人事物,也不是來自變幻無常的情緒與感覺,而是心的一種清楚、愉快與平靜的狀態。」

不論現在的自己是幾歲,生活型態是一個人還是和一群人都不要緊,過好「現在」才是最寶貴的,只要心不止步,連結向上的人生就有幸福。

預立遺囑.身後事我做主|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殯葬自主」是人生大事,完成預立遺囑,讓家人親友在生死無常到來時有所根據。也能讓禮儀公司依此規劃安排準備,讓人生唯一一次的告別奠禮更加圓滿。
 

四.預立遺囑,保障平靜自主善終

善終,意謂「安心的離開」。而在離開之前最先是有想善終的意志,認識自主權後,最好的方式就是「預立遺囑」,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

我國在2019年正式實行《病人自主權利法》,當人生因病來到面對人生最後階段,已經沒有治療方法能讓恢復健康時,我們可以決定那時的自己,要放棄無效的醫療作為,即使那時是無法表達意願的情況,也能保障自己決定的做法,在健保卡上註記,以不產生額外的痛苦方式,平靜安詳自主善終。

楊子有專文談有效的「預立殯葬遺囑」,在此僅說明重點。

遺囑須以稿紙親筆謄寫、親簽、註明年月日,不能找代筆(可以以複寫紙複寫多份,以影印機複印的失效),表示自己清醒的意志與判斷。

遺囑是清楚自己有死亡的一天,為此而有所計畫和準備,詳細地記下包括財務如何處理、延續下去,相依生活的親眷、生物,誰負責後續的照顧?若瀕死時希望器捐嗎?急救嗎?想要哪一種方式的醫療?要助念嗎?……往生後希望的處理方式是什麼?要助念、化妝、不防腐……,還是有想採行哪一種紀念儀式?有想要用的喪葬方式嗎?是否不立碑、不晉塔、不存罈……,總之要怎麼分配都要寫明。

遺囑中,對所愛、所重視的人有所叮囑的話也很重要,或是給予親友最後的感謝和祝福,希望他們放下對你的執念。若是有想要通知到的人,想說明他人對自己的誤解,也都可以寫下來,就像是寫給所有認識的人最後的信。

這裡提醒一點,遺囑內容不能違反法律,比如剝奪合法繼承人的應得、只分給兒子不給女兒……,要以不起爭執的立場預立遺囑,才能是周全、溫暖的遺囑。


延伸閱讀: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