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七夕感謝七娘媽,做十六歲成年禮

農曆七夕習俗,拜織女,發好願、結良緣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撰文

本文摘要

  1. 七夕習俗1:晒書晒衣
  2. 七夕習俗2:敬拜魁星
  3. 七夕習俗3:拜七娘媽
  4. 七夕習俗4:做十六歲
  5. 七夕習俗5:乞巧拜巧果
  6. 七夕,發好願、結良緣
  7. 附錄:佛光〈成年禮祈願文〉

古人說人生有四事最得意歡喜,即: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實際上最被看重的事是「洞房花燭夜」,成年二十歲男子只要行過正式的冠服禮、十五歲女子則是束髮插簪的笄禮儀式後,就表示有足夠能力可分擔家計,準備承擔家庭的責任,而家長也會為成年兒女開始找對象、論婚嫁。台灣民間傳統在十六歲舉辦「做十六歲」成年禮,日期就訂在兒童的保護神──織女「七娘媽」農曆七月初七誕辰時,感謝七娘媽的保祐,讓孩童平安長大。

 

七夕習俗1:晒書晒衣

上古時每逢七月初七,人們有個在酷熱的夏天太陽正當中午時,將書籍、衣被搬出室外曝露在強烈陽光下,使其吸收光熱而變乾燥,以避免受潮、蟲蛀的習俗;東漢崔實於《四民月令》中記載:「七月七日,曝經書及衣裳,不蠹。」

《世說新語‧排調第二十五》記錄了晉朝有位名士郝隆,七月七日袒腹小露、仰臥庭院中,旁人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我晒書」,藉此調侃只知藏書、晒書的風俗還不如晒晒肚皮,成為「郝隆晒書」的名言傳世。到近代,著名的文學家梁實秋也寫過一篇〈曬書記〉,描述小時候全家出動搬書、曬書的辛苦,及見父親自嘲刻印「飽蠹樓」,自己慚愧地說:「家有藏書而用以飽蠹,子女不肖,貽先人羞。」由此可見,七夕的晒書風俗非常久遠。

 

七夕習俗2:敬拜魁星

七月七日也是「天魁星君」的誕辰,福建沿海一帶民間認為「魁星主文事、點狀元」,因此在考試之神生日這天,想求取功名的讀書士子就會祭祀魁星爺,祈求保佑順利達中目標,金榜題名。

「魁星」是星宿名稱,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稱為魁首(第一之意)。文曲星轉世的魁星爺掌管文運,其形象金身鬼面,右足踏鰲魚、左足踢北斗,右手執筆、左手拿金元寶,表示「魁人蹺斗,獨占鰲頭」之意,因此讀書人奉為守護神,古時候狀元及第又被稱為「大魁天下」。

士人在七夕之夜相約置酒宴飲,稱作「魁星宴」;傳至台灣後,公、私塾學生在當日備辦豐盛祭品,請戲台酬神,所設酒宴叫做「魁星會」。演變至今,考生去拜魁星爺會準備毛筆、包子、粽子(狀元、包中)、桂圓(榜眼)、花生(探花),橘子、梨子、桔子及蘋果(甘、來、結、果)等祭品,並點亮蠟燭,象徵開啟光明前途的好運。

 

七夕習俗3:拜七娘媽

台灣民間習俗中,織女是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女兒,農曆七夕是織女的誕辰,因此這一天又稱為「女兒節」;因為她是兒童的守護神,而被尊稱「七娘媽」。

在七夕這天,許多家長或到廟宇祭祀七娘媽,或於黃昏時在家門前設香案,祈求降下福澤保祐幼童平安長大。準備的供品有分成七份的麻油雞、麻油飯、甜芋,及剪刀、尺、粉餅、口紅、紅絲線、花等梳妝用品;有的地區是軟粿(中央凹下的湯圓)、圓仔花、雞冠花、茉莉花、樹蘭、胭脂、白粉、雞酒油飯、圓鏡,鹿港地區還有七娘媽亭,並有一盆清水、毛巾,將花放入水中祭拜,之後用這個洗面水、毛巾給小孩擦臉、擦手,所有家人也要擦過,喻意漂亮、平安。

 

七夕習俗4:做十六歲

民間習俗幼兒週歲「周晬」前後,由家長帶到廟宇向七娘媽(或其他女性神祇如:觀音、媽祖、註生娘娘等)拜拜,以紅線串錢幣或銀牌、鎖牌為「絭」(音:ㄐㄩㄢˋ),於神明前繫掛小兒頸上,以示作為神明「契子」,受其庇護保祐。每年回廟更換舊紅線,直到十六歲七娘媽生日這天才能取下「脫絭」,再祭拜麵線、粽子等供品,答謝保佑之恩。

做十六歲相傳始於清朝,每逢農曆七夕,新竹竹蓮寺、台南開隆宮都會舉行盛大的「做十六歲」成年禮,禮生代表進行「輭轎腳」等古老儀式,非常熱鬧。

 

七夕習俗5:乞巧拜巧果

傳說織女有巧妙手藝,能編織天上的雲彩和神仙衣服,因此古代婦女便在七夕向織女乞求巧藝。民間女子在當日上午,取一碗水曝晒太陽,當水面生成一層薄膜時,將平日的用針投入碗中,針一浮上來,細看水底針影,若是花朵鳥獸等影子,表示乞巧成功,看到是槌子之類或沒有具體圖案,表示乞巧失敗。另有一種乞巧方法,女孩用五色線和黃銅針穿線,以此象徵儀式,就能擁有巧妙的織工。

古代女子在乞巧儀式前,還會以融化的糖加上麵粉、芝麻等材料,製作精緻美味的巧果,作為祭拜織女的供品。

 

七夕,發好願、結良緣

自古以來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七娘生,考據從西周開始,或追溯至東周春秋戰國,當時的人就有祭祀牽牛星、織女星的習俗。西漢時成為普及的節日,《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七夕為鵲鳥填河成橋,渡織女」,東漢的應邵《風俗通》也提到:「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當時的人慶祝七夕,欣賞牛郎織女相會的傳說,漸漸發展到宋代,家家戶戶拜織女、祈願、乞巧、吃巧果等習俗,成為一個護幼童、成年禮、祈求有情人終成眷屬的重要節日。

七夕感謝七娘媽,做十六歲成年禮|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Tanabata vector created by freepik - www.freepik.com


附錄:
佛光〈成年禮祈願文〉星雲大師著

慈悲偉大的佛陀!
現在站在您面前的這群男女青年,
在他們父母親人的祝福之下,
即將邁向成年的人生。
從今天起,
他們開始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從家庭走入大眾,
  從學校走上社會,
  從個人走向群體。
從現在起,他們在家庭裡,
  要負擔起責任,
  他們要奉養父母;
從現在起,他們在社會上,
  要貢獻出所學,
  他們要造福人間。
慈悲偉大的佛陀!
他們不再享受別人的恩賜了,
他們要努力練習對社會的反哺。
讓他們從今以後:
  能有莊嚴的舉止,
  能有感恩的美德,
  能有慧巧的思想,
  能有寬容的雅量,
  能有坦誠的心胸,
  能有開朗的性格,
  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能獲得他人的友誼。
慈悲偉大的佛陀!
祈願在您智慧的引導之下,
  讓他們在工作的時候,堅守崗位;
  讓他們在做事的時候,敬業樂群;
  讓他們有合群的理念,集體創作;
  讓他們有奉獻的習慣,福利社會。
慈悲偉大的佛陀!
請賜給他們美好的特質,
請賜給他們美好的因緣。
他們可能也會遇到挫折與失敗,
祈求您庇護他們,
在他們跌倒的時候,
  讓他們認識障礙,勇敢站起;
在他們失意的時候,
  讓他們自我檢討,再次出發;
在他們困難的時候,
  讓他們冷靜分析,突破執著;
在他們徬徨的時候,
  讓他們看清目標,隨緣不變。
讓他們有一顆寬廣的心,
  樂於接受別人的意見;
讓他們有一顆柔軟的心,
  善於接受別人的批評。
慈悲偉大的佛陀!
他們都是一群初生之犢,
希望佛陀您,
  在他們的短拙中,啟發靈巧智慧;
  在他們的懈怠中,鼓勵擔當責任。
讓這一群青年佛子,
  沒有過多的奢望,而能把握當下;
  沒有過多的幻想,而懂腳踏實地;
  不因無心的輕忽,而去違背常理;
  不要任性的執著,而需珍惜因緣。
慈悲偉大的佛陀!
祈求您,
祈求您接受我虔誠的祈願,
祈求您接受我虔誠的祈願。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