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間

▲公視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不但深入探討無差別殺人事件,更讓社會大眾開始關注所謂網路正義、媒體殺人等孰善孰惡的思辨議題。


人,有如一只空瓶


【楊子佛教禮儀.臺北訊】
 
  善與惡,是一直並存在我們心裡的兩種聲音。公視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讓觀眾看到了,善惡之間的距離,其實只在一念之間。人就如同一只空瓶子,你允許什麼進駐內心,你就得到什麼…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引發善惡熱議


  前陣子引發流行話題的公視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此劇不但深入探討無差別殺人事件,更讓社會大眾開始關注所謂網路正義、媒體殺人等孰善孰惡的思辨議題。
 
  劇中殺人犯李曉明的犯案情節與行刑經過,在在讓人聯想到 2014 年 5 月犯下臺北捷運車廂隨機殺人事件的鄭捷。
 
  《我》劇裡由賈靜雯主演的受害者家屬宋喬安,在劇終與加害者家屬進行修復式會談時,如此說道:
 
  「其實我心裡一直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希望你們這輩子都走不出這個陰影,可是另外一種聲音不停不停地告訴我,你們也是受害者。原諒跟懲罰之間,有時候很難抉擇。」
 
  原諒跟懲罰,善與惡,是一直並存在我們心裡的兩種聲音。善惡之間的距離,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遙遠,兩者僅有一線之隔,只在一念之間。
 
  《我們與惡的距離》讓觀眾看到了,網路的匿名特性,是如何助長了「惡」。當人們自詡為正義使者、復仇天使,濫行口誅筆伐,甚至潑糞、挑撥、號召群攻,殊不知自己已經跨越了善惡分界線,加入了「惡」的陣營。
 
  可不是嗎?所作所為無一不是出於「惡」念者,又怎會是「善」的同路人呢?
 
《我們與惡的距離》讓觀眾看到了,網路的匿名特性,是如何助長了「惡」
▲《我們與惡的距離》讓觀眾看到了,網路的匿名特性,是如何助長了「惡」。


仇恨複製仇恨,恐攻不斷即是明證


  到底孰為善、孰為惡?我們或許都以為自己很清楚兩者的分界,或者說兩者的差別。然而,世人卻每每以善之名、行惡之實,更荒謬的是,人們竟不自覺,所作所為早已悖離善道。
 
  還記得四月下旬,發生在斯里蘭卡,造成三百多人死亡的復活節連環恐攻案嗎?幕後策畫者 IS(伊斯蘭國)的領袖巴格達迪,宣稱此乃 IS 最後據點遭到攻陷而發動的報復行動。
 
  不久之後,美國加州南部的一座猶太會堂也遭人闖入開槍掃射,導致參加猶太教逾越節禮拜的會眾傷亡。槍手被捕後,竟表示此次恐攻是受到了近日諸多宗教會所血案的啟發——
 
  是的,除了斯里蘭卡恐攻案,還有紐西蘭!三月間,一名白人男子持槍闖入紐西蘭的兩座清真寺,以屠殺式的濫射,釀成五十人死亡的悲劇。
 
  「仇恨複製仇恨!」這是媒體針對一連串恐攻事件的評語,實在中肯。
 
  相信大家都無法否認:「仇恨」、「復仇」等字眼的屬性,絕非「善」類。既然是以「惡」為出發點,理所當然,絕無「善」果,也不可能「善」了。結果,就像滾雪球一樣,惡因惡果愈滾愈大,無辜受害者愈來愈多,「復仇者聯盟」的陣營也愈來愈龐大。
 
「仇恨複製仇恨!」這是媒體針對一連串恐攻事件的評語,實在中肯
▲「仇恨複製仇恨!」這是媒體針對一連串恐攻事件的評語,實在中肯。


情緒和意識,決定了你的身心能量


  正如同眾所皆知的「吸引力法則」,同頻率的人事物,會彼此相互吸引。物理學稱之為「頻率共振」,佛學說這叫做「相應」。因此,有把愛傳出去的「善的循環」,自然也有「惡的循環」。
 
  「吸引力法則」的頻率共振現象,其實源自於能量原理。提出質能互換公式「E(能量)=M(物質)× C(光速)平方」的愛因斯坦說:「宇宙萬物的本質,就是能量。」無論是有形的物質,或者無形的心念,莫非如此。
 
  意識能量學的知名研究學者,大衛.霍金斯(David R. Hawkins)博士早已提出理論和證明:人類的意識和情緒,會以能量形式輻射出來,隨能量等級的高低差異,振動頻率也各不相同。愈正向的善意識,愈偏向美好和諧的高頻能量,反之,愈負面的惡意識,愈偏向錯亂失序的低頻能量。
 
  霍金斯博士以 1~1000 為單位整理出一份「情緒能量表」,能量頻率約 200 單位(20,000 Hz)的「勇敢自信」情緒,可視為高、低頻的分水嶺(或者說意識和情緒的善、惡分界)——
 
  以高頻的正能量而言,頻率最高者是無我的「開悟正覺」,約為700~1000 單位;「慈愛」的頻率則是 500 單位;「寬恕諒解」的頻率也高達 350 單位。
 
  再就低頻的負能量來看,「仇恨憤怒」情緒,理所當然屬於低頻的 150 單位;厭世的「冷漠絕望」,頻率更低,只有 50 單位;其中最低頻者,是能讓人自我毀滅的「自輕自賤」意識,能量頻率約在 20 單位以下。
 
  善惡的意念,決定了一個人身心能量的高低。換句話說,當人們心中充斥著惡意邪念之時,就等於是在削弱自身的能量。而能量的頻率是會共振的,物以類聚的結果,不言可喻。
 
根據大衛.霍金斯的理論,善惡的意念,決定了一個人身心能量的高低
▲根據大衛.霍金斯的理論,善惡的意念,決定了一個人身心能量的高低。(本圖轉載自部落格【超級旅行者 Elaine & Vicky】貼文:情緒能量表<大衛霍金斯> 當你頻率好時,萬事萬物為你而來 http://supertrampstar.pixnet.net/blog/post/118377879#comment-62245314)


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一念之間


  有人說,「生而為人,其中一樣最珍貴美好的能力,即是『轉念』。」
 
  何謂「轉念」?俗話說得好,「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心不轉念轉。」這正是轉念!《華嚴經》明白告訴我們:「一切唯心造。」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把惡念轉化為善念,就是將負能量淨化為正能量,外境自然隨之轉變。
 
  一如《我們與惡的距離》,劇中主人翁宋喬安,雖然對殺害了兒子天彥的兇手家屬說出:「原諒跟懲罰之間,有時候很難抉擇。」但她確實選擇了「原諒」——
 
  兒子生前曾經指著烏雲後的隱隱金光,對她說過的這句話:「媽,你看!希望就在雲後面喔!」是她在修復式會談上,送給李曉明家人的鼓勵;同時,也是她從此放棄「懲罰」,放過他人、放過自己,走出喪子傷痛的谷底,重新出發的起點。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我們與惡的距離,就在一念之間。
 
  人,其實就像是一只空瓶子。你允許內心放入什麼,你就得到什麼。瓶中放入無垢清水,你就是一瓶淨水;放入屎溺穢物,你就是一瓶垃圾。
 
  特此分享一篇好文,祝福大家都能隨時自我觀照,覺察當下的念想,是善或是惡;隨地順手做心靈環保,運用「轉念」,化惡為善,讓自己成為「能量濾淨器」,淨化社會,淨化世界。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間-人就是一只空瓶子,你向瓶子裡面倒什麼,你得到的就是什麼
▲人就是一只空瓶子,你向瓶子裡面倒什麼,你得到的就是什麼。心裡裝著天地,你就會悠然自得,寧靜致遠,感受生命的美好。
 
一個空瓶(轉載自網路)
 
一個空瓶子,你向裡面倒水,裡面就裝著水;你向裡面倒垃圾,裡面就裝著垃圾。
 
人是什麼?人就是一只空瓶子,你向瓶子裡面倒什麼,你得到的就是什麼。
 
心裡裝著善良、寬容、真誠、感恩,你的生命就充滿了陽光。無論遇到任何矛盾,都會先找自身的不足加以修正,他人的一切不好,都會在你博大的胸懷中消釋。
 
心裡裝著他人,你就會凡事先想想別人的感受,讓別人也感到溫暖。你關心別人,別人也就想著你,最終,你得到的會比你付出的還要多。
 
心裡裝著天地,人世間的是是非非、爭爭鬥鬥、功名利祿,都不會遮住你的慧眼。你就會悠然自得,寧靜致遠,感受生命的美好。
 
相反,心裡裝著仇恨的種子,它就會在你的生命中生根發芽,其結果,仇恨者先被自己仇恨,最先傷害的是自己。
 
心裡裝著嫉妒、算計、貪婪,你就走不出狹隘、自私的陰影,在自以為是的小圈子裡怨天尤人,你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少,最後作繭自縛,成為孤家寡人。
 
心裡裝著位子、票子、房子,你就會在物質世界裡疲於奔命。你欲壑難填的追逐,甚至讓你在精神世界裡迷失。
 
你的命運,你的成敗貴賤,不取決於長相和身高,而是取決於你內心裝的是什麼。
 
你的內心裝著美好,你的生活就美好。
你的內心裝著健康,你的身體就健康。
你的內心裝著美麗,你的外表就美麗。
你的內心裝滿能量,你的身體就充滿能量。
你的內心裝著喜悅,你的生活就滿是喜悅。
你的內心裝著自信,你的人生就自信。
 
我們每個人就像一個空瓶子,你心裡裝著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05-333-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