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乳癌防治月談抗癌

從防癌觀念,到轉念療癒


【楊子佛教禮儀.臺北訊】
 
  乳癌,堪稱婦女癌症榜首!從楊子佛教禮儀公司歷年來承辦過的乳癌病友案例,亦可見端倪。國際乳癌防治月,楊子敬邀大家共同關注,正視乳癌防治,一起努力降低乳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值此「國際乳癌防治月」,楊子呼籲大眾正視乳癌防治,早期發現、適當治療,防癌抗癌非難事。(粉紅絲帶是全球乳癌防治運動的標誌)
▲值此「國際乳癌防治月」,楊子呼籲大眾正視乳癌防治,早期發現、適當治療,防癌抗癌非難事。(註:粉紅絲帶是全球乳癌防治運動的標誌)〔原始圖片來源:Designed by jcomp / Freepik 〕


國際乳癌防治月:喚醒危機意識,防癌抗癌非難事

 
  你知道嗎?光輝的 10 月,也是全世界公定的「國際乳癌防治月」(Breast Cancer Awareness Month)!
 
  癌症,是文明病;文明愈發達,罹癌率也水漲船高。罹癌類型與比例,男女有別;以女性癌友而言,「乳癌」比例約占 25%,可謂全球最普遍的婦女癌症榜首!從楊子佛教禮儀公司歷年來承辦過的乳癌病友案例,亦可見端倪。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資料,乳癌的發生高峰期約在 45–69 歲之間,臺灣每年新增的女性乳癌患者逾萬人,每年死於乳癌的婦女超過 2000 人,以此數據而論,乳癌平均每日奪走 6 名女性的寶貴生命,同時,也讓 31 名女性因確診罹癌而生命蒙上陰影。
 
  儘管統計數據怵目驚心,乳癌發生率也確實有增無減,但值得慶幸的是,醫療技術也日新月異,對治乳癌的武器,除了傳統的化療、放療、賀爾蒙治療,免疫療法也加入了戰場!
 
  如今,醫界均有共識——癌症不再是必死無疑的「絕症」,只是需要長期抗戰的「慢性病」!倘能早期發現、適當治療,乳癌患者不僅可做乳房保留手術,5 年存活率更可達 90% 以上。
 
  世界各國之所以特別訂定「國際乳癌防治月」,就是希望能藉此提高世人對乳癌的認識,盡可能透過自我檢查或定期醫檢,達到早期發現、有效治療的目標,以期降低乳癌死亡率,同時也藉由對罹癌因子的認知而減少發生率。
 
罹癌類型與比例,男女有別;以女性癌友而言,「乳癌」比例約占 25%,可謂全球最普遍的婦女癌症榜首
▲罹癌類型與比例,男女有別;以女性癌友而言,「乳癌」比例約占 25%,可謂全球最普遍的婦女癌症榜首!〔原始圖片來源:Designed by Freepik〕
 

預防乳癌有撇步,高風險群要注意

 
根據醫學統計,乳癌罹患風險較高者,大致包括下列族群:
 
  1. 一側乳房得過乳癌者。
  2. 二等親內家族成員有乳癌病史者(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
  3. 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患者。
  4. 從未生育或 30 歲後才生育者。
  5. 初經早或停經晚者。
  6. 長期使用賀爾蒙補充劑者。
 
鑒於許多乳癌病例並不屬於上述族群之列,因此,即使自認並無罹癌危險因子,仍不宜掉以輕心,疏於檢查和預防。


養成好習慣可預防乳癌

 
想要預防乳癌,除了盡量避免太晚生育,養成下列的良好生活習慣,更是絕佳防癌對策:
 
  1. 多運動。
  2. 少攝取高脂肪食物。
  3. 學習自我紓壓,放鬆心情。
  4. 定期做乳房檢查。

乳房檢查備忘錄
 
  1. 最佳檢查時間:月經結束後 1–2 週內。
  2. 自我檢查方式:將單側手臂舉高以拉平乳房,以對側的手指按壓乳房,檢查是否有硬塊。
  3. 醫學檢查方式:因早期乳癌難以藉由觸摸察覺,仍需透過「乳房超音波」或「乳房 X 光攝影」等醫學檢查,方能發現零期或第一期乳癌。
  4. 醫檢建議年齡:一般大眾,建議 45 歲起每 2 年做 1 次乳房 X 光攝影檢查。有乳癌家族病史者,建議 40 歲起每 2 年做 1 次乳房 X 光攝影檢查。事實上,有罹癌危險因子者,最好是能從 35 歲起定期醫檢。
 
因早期乳癌難以藉由觸摸察覺,仍需透過「乳房超音波」或「乳房 X 光攝影」等醫學檢查,方能發現零期或第一期乳癌
▲因早期乳癌難以藉由觸摸察覺,仍需透過「乳房超音波」或「乳房 X 光攝影」等醫學檢查,方能發現零期或第一期乳癌。〔原始圖片來源:Designed by tirachardz / Freepik〕


罹癌「心」因素:你有 C 型人格傾向嗎?

 
  相信大家都認同,預防勝於治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有效預防癌症。以上建議的好習慣當中,「學習自我紓壓,放鬆心情」,可說是最重要的關鍵!
 
  預防醫學專家,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楊定一博士曾指出,長期處於憤怒、沮喪、悲觀等負面情緒所造成的心理壓力,不但會使大腦皮質處於緊張狀態,交感神經亢奮,內分泌失調,導致失眠、頭痛等生理失衡現象,甚至還會影響細胞的生成和修復功能,致使免疫力衰退。
 
  針對身心健康的不良影響,相較於負面情緒起伏明顯者,更糟糕的是長期壓抑負面情緒的人。這一類的性格傾向,心理學稱之為「C 型人格」——
 
  具有 C 型人格特質者,較為順從權威,慣於屈從讓步,過度自我犧牲,不擅於表達不滿,容易鑽牛角尖、生悶氣,時常壓抑怒氣、委屈、焦慮等情緒。根據研究顯示,長期壓力緊繃、情緒壓抑者,癌症發病率是一般人的三倍以上,而這也正是 C 型人格者易於罹癌的主要誘因。
 
【編按】心理學所謂的 A、B、C 型人格,是學術上的分類,其實人類的性格傾向很複雜,百分之百的 A、B、C 型人格者並不多見,因此我們只能說性格較為偏向 A、B、C 型人格的其中一種。接下來,順便來認識一下 A 型、B 型人格吧:
[ A 型人格 ]=凡事追求完美,好勝心強,個性急躁易怒,缺乏耐心,習於批評、猜疑他人。有研究指出,心臟病患者,大多具有此類人格特質。
[ B 型人格 ]=恰與 A 型相反,凡事從容不迫,寬容大度有耐心,一切隨緣,與世無爭,淡泊名利。

 
長期壓力緊繃、情緒壓抑者,癌症發病率是一般人的三倍以上,而這也正是 C 型人格者易於罹癌的主要誘因
▲長期壓力緊繃、情緒壓抑者,癌症發病率是一般人的三倍以上,而這也正是 C 型人格者易於罹癌的主要誘因。〔原始圖片來源:Designed by suksao / Freepik〕
 

楊定一博士:轉變心念,是治療疾病的前提

 
  「健康不只是身體表象也是心理狀態;兩者事實上是一體的,卻也彼此影響。」長年致力於推廣身心靈整體醫學「真原醫」的楊定一博士,認為任何疾病的完全療癒,均需仰賴身、心、靈的轉變與整合。
 
  「只有徹底轉變心念,才能恢復健康與福祉!唯有全心全意,身體力行追求平衡的生活模式,才能真正恢復健康。」
 
  特此分享楊定一博士提出的「四個心的功課」,無論你是乳癌或其他癌症、疾病的患者,抑或是有 C 型人格特質者,相信這篇「心靈聖約」均能有助於你踏出邁向身心靈健康的第一步:
 

心靈聖約

◎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楊定一
 
  遠古以來所有的治療師都相信,心念的徹底轉變是治療一切疾病的前提,無論新事物外表看來多麼負面,若不能對新事物敞開心房,無條件地接受生命原本的樣貌,我們很難回到健康的狀態。唯有開啟心靈,生命中的種種負面心思、情緒和身體失衡,方能得到中和,回到萬物原初的統一。我建議藉由每日的淨化儀式「四個心的功課」——感恩、懺悔、希望、回饋來幫助心的療癒過程。
 
  到目前為止,言語是表達內心感受最有利的工具,而且是一個正面的工具。正面積極的語言能直接導引出善念、正向的關注、正面積極的情緒與正向的行為。只有和諧的心才能振盪出正向的言語。換句話說,正向的言語會自然使身心合一。而最簡單的正向語言,就是「謝謝」,想要健康的人多說這兩個字,很快就會感受到效果。真誠地實踐就能改變身體的能量,並進一步改變身體的化學結構。
 
  活出心的能量,是身為人所能完成的最高選擇,意味著我們為自己和身邊的人事物,選擇並落實了最高程度的覺醒、最高遠的創造力、最廣大的人類潛能和波動。我們自己就能決定是否要發掘內心的智慧,並活出最高層的智慧。活出心的能量是人人內在皆有的神聖寶藏,是上天自我們出生後便應許的最大禮物,只待發現即可無窮的採取,一旦拾獲便永不失去。心的能量一旦開展,將扭轉我們的命運。
 
這一切,就是所有古老醫療系統早已知曉的心之科學。
 
【心靈聖約】
 
  活出心的能量,也就代表我們將履行與心靈締結的神聖契約。遵從約定者在各方面的健康狀態會明顯更好。
 
  一開始可能不容易達成,但只要假以時日勤加練習,相信會有幫助。約定者需在日常生活中,如進食或步行時依序默想以下四事:
 
■ 感恩
對自己、家人、對累世以來,一切有緣相遇者的無條件欣賞與感謝。意即無條件的接受生命本來的面目和所發生的一切,默思時可以用深沉的「謝謝」來表達。
 
■ 懺悔
對自己的短處及過失予以無條件的體認與體諒,覺察自我慣性,並在未來修改這些缺失,默思時可以誠心地說「我很抱歉」。
 
■ 希望
對生命整體的無條件信心。無論是上帝、耶穌、聖母瑪利亞、佛陀、菩薩、大我都可以是訴說希望的對象。對話時必須誠心誠意,默思時可以說,「祈求您」或是「在您的幫助和祐護之下,我知道我會重獲健康。」
 
■ 回饋
發願在得到健康後,願意為人們從事服務,這個誓願的內容必須明確,牢記在心,而且必須是為人類服務。誓願就像篝火,引領人向前行進,誓願不光只是幫助人恢復健康,還讓人的一生有了圓滿的目標和方向,默思時可以這樣說:「我將……」。
 
  一旦能夠了解並落實心靈聖約,我們就能從心底獲得轉化,原本束縛我們的疾病或健康困擾,會和生命中的其他部分一樣,全部轉化為一種祝福,成為過去所無法想像的,重新深入探究生命的契機。在見證內在神聖潛能開展的同時,命運也得到了徹底的改變。
 
(摘錄自《真原醫:21 世紀最完整的預防醫學》,出版/天下生活)
 
預防醫學專家,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楊定一博士認為:轉變心念,是治療疾病的前提
▲預防醫學專家,長庚生物科技董事長楊定一博士認為:轉變心念,是治療疾病的前提。〔原始圖片來源:Designed by jcomp / Freepik〕
 
如果想要更進一步了解「乳癌」,建議可參考以下的網站資源:
★ 乳癌防治基金會:http://www.breastcf.org.tw/
★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http://www.tbca-npo.org.tw/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