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白包禁忌千萬別搞錯!奠儀怎麼包?金額、寫法到6大習俗一篇搞懂

奠儀/香儀是什麼?不只是禮金,更是溫暖的慰問

在華人社會,當親友遭逢變故、離開人世時,致贈一筆「奠儀」(也稱香儀、白包)是表達哀悼與慰問的傳統方式。
這份禮金不僅是對逝者的敬意,更是對在世家屬的溫暖支持。
然而,這份心意的傳遞有其固有的禮俗與禁忌,若不留意,可能會造成誤會或讓美意打折。

為了讓您的心意能得體、周全地傳達,我們根據傳統禮俗,整理了關於奠儀的完整資訊,並將重點濃縮在影片中。

【奠儀懶人包】6個最常見的白包禁忌與處理方式

禁忌項目 核心原因與意涵 應對方式
禁忌一:不補包 傳統上認為事後補送,有「希望再有一次喪事」的不祥寓意。 若來不及致贈,可改以其他方式關懷,但告別式後不再補送奠儀
禁忌二:不帶回家 若喪家懇辭奠儀,不宜將原封不動的白包帶回,以免招惹不祥。 應請喪家收下禮金後,將現金放入紅色信封袋回禮,方可收下。
禁忌三:長輩不包給晚輩 源於「白髮人不送黑髮人」的習俗,避免加深長輩的傷痛。 長輩可以晚輩的名義行善布施,或用其他方式給予家屬關懷。
禁忌四:信封需封口 封口代表「只送這一次」,表達對喪家的體恤與尊重。 將禮金放入信封後,務必將封口黏好。
禁忌五:百日內不互訪/互包 守喪期間(百日內)有「喪對喪會沖煞」的傳統觀念。 不參加他人婚宴喜慶,也不包白包給其他喪家,避免沖煞。
禁忌六:金額不多包 金額應依親疏遠近決定,過多會造成對方人情壓力與日後回禮的負擔。 參考一般行情(如300元至5100元不等的單數),心意到即可。

總結來說,奠儀不僅是金錢,更是情感與文化的體現。
了解「不補包、不帶回、長輩不包、需封口、百日不互訪、金額不過多」這六大禁忌,能幫助我們在表達關懷時,更顯莊重與體貼。

一份合乎禮俗的奠儀,不僅能溫暖喪家,也讓這份心意更臻圓滿,是對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日期.2025-07-18

我們的堅持與承諾

生命的意義,在於人與人的相互照亮。我們將每一次服務圓滿後的感恩,化為社會公益的行動,讓每個生命的終點,都能成為一個新的善緣起點。
—— 楊子佛教禮儀

延伸閱讀: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