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不拜葷食! 為何佛教葬禮不鼓勵「拜飯」?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撰文

本文摘要

  1. 「拜飯」二三事
  2. 何謂「做旬」? 與「供飯」又有何關聯?
  3. 「拜飯」有何內涵?
  4. 為何佛教葬禮不鼓勵「拜飯」?
  5. 不需三餐「拜飯」
  6. 佛教觀點
  7. 「拜飯」≠「供奉、供養」
  8. 佛教葬禮做法
  9.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弟子規》
 

「拜飯」二三事

在探討「拜飯」相關葬禮知識議題前,簡述說明如下殯葬專有詞彙,以方便理解其關聯與要點。

 

何謂「做旬」? 與「供飯」又有何關聯?

當人從往生日開始算起,每七天為「一旬」,喪家的子孫晚輩在每一旬所作之種種供奉等奠拜儀式,稱為「做旬」,依民間葬禮習俗作法;一個完整的「做旬」,指的是每七天做一次,做滿七次需為期四十九天,謂之「做七」。期間喪家子孫需日常三餐或至少早晚兩餐準備「孝飯」供在靈前,這個為亡者備食的作法,即是 「供飯」也作「奉飯、捧飯、拜飯」。而以食物祭拜亡者的行為,卻不限止於服喪期中的「做七」,當大體落葬封土或火化圓滿,葬禮結束後亦有「百日、對年、三年」等、逢年過節時或其他特殊因素需要祭祀先祖等時機存在。由於「拜飯」一事普遍出現在葬儀過程中,因此易予人喪事必須有拜飯儀式的刻板觀念。

 

「拜飯」有何內涵?

百善孝為先,東方中華文化極為重視孝道精神,在日常家庭餐桌禮儀中,會請長輩起筷夾取菜餚先食,隨後子孫晚輩方可開動食用。因此當家中長輩親人過世後,仍舊如平日般依照其往生前的敬奉方式,於靈堂中備上三餐飯菜於靈位前先請長輩食用,這個行為是出於對長輩親人懷有恭敬之孝心。也是「拜飯」之所以普遍為通俗作法的主要因素之一。行孝的心意值得肯定也必須存有,但不須執著一定要「拜飯」才行,可依現實情況作出適當圓滿的調整。

 

為何佛教葬禮不鼓勵「拜飯」?

現代工商社會,多數人選擇在殯儀館治辦後事,即便於自宅辦理,多數家屬亦難以每日親自三餐準備「孝飯」,通常委由承辦葬儀之業者來處理拜飯事宜(多是購買現成菜碗),與子孫親備「孝飯」其意義性差距甚大。且在殯儀館或路邊搭棚開放空間拜過的食物,因整體環境衛生、空氣煙塵、天候溫度等等複雜因素,新鮮飯菜容易變質,即便沒壞,多數人通常因主觀感受等考量而不願食用,最後淪為直接被丟棄的廚餘,造成食物的浪費。

 

不需三餐拜飯

佛教葬禮重視冥陽兩利精神內涵的做法,取代了許多傳統葬禮習俗儀式。有些家屬認為,這個沒做那個沒進行,好像不夠孝順,「拜飯」時堅持購買或烹煮親人在世時喜歡吃的三牲五牲葷食來祭拜,未能思及宰殺牛豬雞鴨魚肉時造成殺業帶來的影響,綜上所述浪費寶貴食物、傷害生靈殺生都是業因,非但無法利益亡者祖先,反而徒增自身與祭拜對象的業報。

 

佛教觀點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曾開示:『凡是眾生,若在欲界與色界,除了大善大惡能於死後直升直墮之外,都會經過中陰身的階段。他不屬於任何一道,當他所待投生的因緣成熟,就會以入胎和化生的方式確定投生的類別。

佛教觀認為中陰身處於等待投生的狀態時,具有神通及感知能力,雖無法碰觸有形物質,但對在世親人的心念,情緒,音聲或形象,還是能有所感知。即便準備亡者生前喜好之飯菜或葷食來祭拜,亡者也無法直接食用,於往生者實無助益,甚而可能使其生起罣礙、增生不捨或執著心。此階段中陰身真正需要的是佛法、善知識、正念的引導、功德的迴向。因此治喪期間,家人為亡者勤做善事,茹素、誦經、念佛,以其名義廣做布施累積更多善行,即是幫助過世親人最好的做法。

佛教葬禮簡約素淨的樸實之美:以心香取代續香,以清茶鮮果素齋取代酒肉葷腥,以善為行心心念念皆以利益亡者為最優先考量
 

「拜飯」≠「供奉、供養」

「拜飯」與食物之「供奉、供養」看雖相似,然其意義內涵與對象大不相同。「供奉、供養」若見於宗教詞彙中,對象多為神佛範疇的形象或具體或抽象,如佛法、佛祖、菩薩、玉皇大帝(民間俗稱天公)……供養物亦不只限於食物,如佛教中的「供養三寶‧註解1」、「六度供養‧註解2」、「十供養‧註解3」等……

 
註解:
  1. 供養佛、法、僧三寶:佛教的教法與證法的核心。佛寶,指圓證佛道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亦泛指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寶,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經及八萬四千法門;僧寶,指依諸佛教法如實修行、弘傳佛法、度化眾生的出家沙門。
  2. 六度供養:以香、花、燈、食、衣、寶六種供養來象徵六度。佛法所說「六波羅蜜」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也是菩薩修行恆持之法。 《增一阿含經》序說:「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人尊說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精進,禪智慧力如月初,逮度無極觀諸法。」
  3. 十供養:香、花、燈、水(塗)、果、茶、食、珠、寶、衣,供養物各有不同功德,也代表十種不同的意義。
 

佛教葬禮做法

若暫時仍無法改變習慣,或其他因素仍需拜飯,建議依「供養」的佛事觀念來備之。勿須誇張華麗的精緻擺盤或奢華食材,依能力範圍內準備新鮮之香花、蔬果,乾淨衛生熟食素齋飯菜來供養佛菩薩,敬奉往生先祖即可。切忌祭拜生食供養完後的所有食物應心懷感恩食用完畢,不可浪費丟棄。凡事貴於心,恭敬心、惜福心、感恩心、慈悲心等等高貴的德行品質,盡可在日常食物供養中透過看似平凡樸實的素菜素果展現無遺。

佛教葬禮簡約素淨的樸實之美:以心香取代續香,以清茶鮮果素齋取代酒肉葷腥,以善為行心心念念皆以利益亡者為最優先考量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弟子規》

為親長、父母辦理喪事時須符合禮法儀節適切得體,不可輕忽草率便宜行事,亦不應為了面子虛華排場過度鋪張浪費。行奠禮祭祀儀式等事宜時,心中應誠摯真切對亡者追思悼念。親長父母雖已往生,但處理治辦喪葬事宜仍應心懷恭敬,如同生前盡心盡力侍奉父母般地真誠慎重。

借鏡聖賢經典之智慧,子孫行孝應深明「事死者‧如事生」之大義,並非親長父母生前偏好葷食或其他非善之行舉,如喜食山珍海味、飲酒等……治喪時也要比照辦理。
應先靜心思考:怎麼做對亡者有最好最大的利益?
不拜飯或拜飯未備葷食不等於不孝,心誠最為貴,勿須過度執著於表象形式。
盡孝行孝是美德,亦是諸善根本。面對生死大事,應取聖賢千古不移之精神內涵,並順應時代作出適宜的改變,方為利人利己有理也有禮的明智做法。


請勿盜文,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轉發分享。感恩敬謝!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05-333-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