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聖嚴法師最後的遺教|高僧臨終遺偈,帶給無數人啟發|圓寂16周年紀念|1930.01.22~2009.02.03

佛法是日常生活中的事,六祖惠能、聖嚴兩位大師都這麼教,心解脫或束縛,來自我們觀念的改變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北區服務處/撰文

本文摘要:

  1. 見證慈悲心及最有價值的人生
  2. 六祖惠能:不知我去處的人才會悲泣
  3. 聖嚴法師: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聖嚴法師自稱是「風雪中的行腳僧」,開創法鼓山,畢生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以禪慧善智倡導「心靈環保」,透過大學院教育、大普化教育、大關懷教育,發揚佛教淨化人心的教育精神,接引世人親近佛法,改變受苦的人生。|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聖嚴法師自稱是「風雪中的行腳僧」,開創法鼓山,畢生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以禪慧善智倡導「心靈環保」,透過大學院教育、大普化教育、大關懷教育,發揚佛教淨化人心的教育精神,接引世人親近佛法,改變受苦的人生。 圖/楊子佛教禮儀

面對人生盡頭,一般人通常會將掛念有所交代,或撰寫遺囑、處理遺產,或囑咐心願、安排葬法等等。而佛教高僧在示寂的時候,又是如何圓滿人生最後一刻呢?
 

一.見證慈悲心及最有價值的人生

祖師大德辭世前留下敘述當時心境的偈頌,或感懷詩文、訓誡,稱為「辭世文」,又作「遺偈」。最著名的像唐朝布袋和尚說:「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世人因此才明白,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近代禪宗泰斗虛雲和尚(1840~1959),一生傳揚曹洞、臨濟、雲門、法眼、溈仰五大宗門,即使身在戰亂變動中,他護教救僧,重建六大名剎古寺,並光大佛教。其弟子紹雲法師(1938~2022)憶述虛雲和尚,說:「他老人家平生的一言一語,都是我們的指引;一舉一動,都是後人的榜樣。」

《虛雲和尚年譜》中記載,有一日,雲居山住持性福法師率執事多人到茅篷(簡陋清修之處)探視,虛雲老和尚說:「我們有緣相聚,復興雲居道場,辛苦可感。我的世緣將盡,倘我死後,全身要穿黃色衣袍,一日後入龕,在此牛棚之西山旁,掘窯化身,火化後,將吾骨灰輾成細末,和入油糖麵粉,做成丸子,放入河中,以供水族結緣。」後再述偈:「蝦恤蟻命不投水,吾慰水族身擲江;冀諸受我供養者,同證菩提度眾生。」

這位一生經歷十難四十八奇的老和尚,最後向大眾開示交代:「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並作一辭世詩:
「少小離塵別故鄉,天涯雲水路茫茫。百年歲月垂垂老,幾度滄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覺岸,敢辭微命入爐湯。眾生無盡願無盡,水月光中又一場!」

紹雲法師表示:「老人訓誡我們,要好好持戒修行。」於十月十三日、農曆九月十二日中午,虛雲老和尚最後作吉祥臥,示寂時世壽一百二十,僧臘一百零一。他在最後的時光,叮囑弟子們:「要以正念正心,培養出大無畏精神,度人度世。」其言、其行,無不見證他是一位有修有證、心繫眾生的人間大菩薩。

民初的弘一大師(1880~1942),俗名李叔同,圓寂前寫下「悲欣交集」四個字呈現心境,還留下一偈:「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弘一大師的人生,從藝術全才的燦爛歸於安貧守道的平淡,在圓寂前他寄給摯友夏丏尊書簡中寫道:「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而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足證他的佛法修為,及像圓月、滿樹綻放芬芳的最有價值的人生。

另一位於汐止成立「彌勒內院」的慈航法師(1895~1954),圓寂之前有一首著名遺偈:
「奉勸一切徒眾,時時反省為要。每日動念行為,檢點功過多少。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少。自作還是自受,誰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場,處處時時建好。望爾廣結善緣,自度度他宜早。」

祖師大德們心心念念都在關懷一切眾生,他們不僅用一生詮釋佛法的信行證,即使臨終之際,依然是苦口婆心在勸勉後人如何自修度眾,留給我們的是永遠不滅的前行光明。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祖師大德們心心念念都在關懷一切眾生,用一生詮釋佛法的信行證,臨終之際,依然是苦口婆心在勸勉後人如何自修度眾。
 

二.六祖惠能:不知我去處的人才會悲泣

唐朝惠能大師(又作慧能,638~713),是繼達摩大師之後被尊奉為六祖的禪宗大師,其《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亦稱《壇經》)記載師一生行儀,影響後世無比深遠。尤其他圓寂後真身不壞,被世世代代的門人珍貴保存在廣東韶關南華寺祖庭,至今依然得以參拜。

惠能大師第一次表示自己即將離世,是在圓寂的前一年七月一日,他集合徒眾說:「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弟子法海等人聽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惠能大師讚歎說:「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他問眾人:「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

大師接著說:「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隨後說完一首長偈,從第一句「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到最後一句「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惠能大師直指法要,闡述唯有超越差別相,才見緣起真如。

到先天二年八月初三日,大師「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弟子法海請問:「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惠能大師說:「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說偈後,告誡與會大眾:「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最後偈說:「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一代大師端坐至三更,忽然向弟子說:「吾行矣」,忽然就遷化了。而這個時間,與他從五祖處領得衣缽的時間一樣,都是在三更(夜晚十二時)。

日後果然由十三歲起即服侍六祖、不離左右的神會上人(668~760)大揚禪法,並定南北頓漸兩門,廣弘六祖宗風,世稱荷澤大師。


▲2024年3月10日,法鼓山在農禪寺舉辦一場緬懷聖嚴法師圓寂十五周年的報師恩音樂會。 圖片來源:法鼓山護法總會Facebook
 

三.聖嚴法師: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2024年3月10日,法鼓山在農禪寺舉辦一場緬懷聖嚴法師圓寂十五周年的報師恩音樂會,除了信眾獻唱佛曲,臺灣原聲童聲合唱團也獻唱多首歌曲,現場超過二千人與會,一同追思聖嚴法師。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表示:「更希望大家能夠來應用聖嚴師父的教法,來幫助自己安身、安心,還有安家、安業,還有更重要的就是能夠感恩。」
 

聖嚴法師(1930~2009)示寂後,法鼓山僧團宣布所留下的九條遺言,對身後事及道場發展、僧信修行都有所交代,其全文如下──

一、出生於一九三○年的中國大陸江蘇省,俗家姓張。在我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禮請一至三位長老大德法師,分別主持封棺、告別、荼毘、植葬等儀式。務必以簡約為莊嚴,切勿浪費鋪張,靈堂只掛一幅書家寫的輓額「寂滅為樂」以作鼓勵;懇辭花及輓聯,唯念「阿彌陀佛」,同結蓮邦淨緣。

二、身後若有信施供養現金及在國內外的版稅收入,贈與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及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我生前無任何私產,一切財物,涓滴來自十方布施,故悉歸屬道場,依佛制及本人經法院公證之遺囑處理。

三、凡由我創立及負責之道場,均隸屬法鼓山的法脈,除了經濟獨立運作,舉凡道風的確保、人才的教育、互動的關懷及人事的安排,宜納入統一的機制。唯在國外的分支道場,當以禪風一致化,人事本土化為原則,以利純粹禪法之不墮,並期禪修在異文化社會的生根推廣。

四、法鼓山總本山方丈一職,不論是由內部推舉,或從體系外敦聘大德比丘、比丘尼擔任,接位之時亦接法統,承繼並延續法鼓山的禪宗法脈,亦不得廢止法鼓山的理念及方向,是為永式。佛說:「我不領眾,我在僧中」,方丈是僧團精神中心,督策僧團寺務法務僧斷僧行,依法、依律、依規制,和樂、精進、清淨。

五、我的著作,除了已經出版刊行發表者,可收入全集之外,凡未經我覆閱的文稿,為免蕪濫,不再借手後人整理成書。

六、在我身後,請林其賢教授夫婦,將我的「年譜」,補至我捨壽為止,用供作為史料,並助後賢進德參考。故請勿再編印紀念集之類的出版物了。

七、我的遺言囑託,請由僧團執行。我的身後事,不可辦成喪事,乃是一場莊嚴的佛事。

八、僧俗四眾弟子之間,沒有產業、財務及權力、名位之意見可爭,但有悲智、和敬及四種環保的教育功能可期。諸賢各自珍惜,我們有這番同學菩薩道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曾在無量諸佛座下同結善緣,並將仍在無量諸佛會中同修無上菩提,同在正法門中互為眷屬。

九、在這之前本人所立遺言,可佐參考,但以此份為準。

末後說偈: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聖嚴法師自稱是「風雪中的行腳僧」,除了開創法鼓山,畢生更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以禪慧善智倡導「心靈環保」,透過大學院教育、大普化教育、大關懷教育,發揚佛教淨化人心的教育精神,接引世人親近佛法,改變受苦的人生。

佛法雖然浩瀚,有聖嚴法師等高僧大德示現面對生死的從容自在、慈悲灑脫,讓人對佛法更生信心。聖嚴法師與古德一樣,都以身為炬,將佛法光明普照世間。如今在聖嚴法師示寂十六周年之際,海內外許多民眾也可以在網路上收看這場於2024年舉辦的音樂會,人人感恩,聲聲緬懷,心心傳遞著這盞不滅的慧光。

延伸閱讀: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