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信不信命,有什麼差別?神明擬人化…九天玄女化身芳療師?

如何選擇宗教信仰?改造命運有良方!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撰文

本文摘要

  1. 如何選擇宗教信仰?
  2. 「迷信」與正信的分別在哪裡?
  3. 九天玄女化身芳療師?神明擬人化…
  4. 喪葬民俗如何進步?
  5. 命運可以改變嗎?占卜好還是信因果好?
 
 
 

Q1. 如何選擇宗教信仰?

A: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想想,宗教信仰對生命有什麼影響力呢?答案當然是肯定有的,宗教信仰對生命有正面的幫助。因此古今中外有許多名人都公開表明,從信仰學佛中感受到平靜、安定的力量,國父 孫中山先生也說:「信仰就是力量」。

《聖嚴法師學思歷程》一書裡,聖嚴法師說:「佛教的教化,是使得人人各安本分,不但『諸惡莫作』,而且『眾善奉行』,凡是有害於一切眾生的事情,佛教徒不會去做,凡是有益於大眾福利的,佛教徒則『從善如流』。」由此可知,正確的信仰可以讓自己與他人都獲得無比的利益。

如何選擇、確認正信的宗教呢?星雲大師說正信的宗教信仰是:
「信仰具有歷史考據的。信仰世界公眾承認的。
  信仰能力威勢具備的。信仰人格道德完美的。」
綜合來說,信仰的對象,要在歷史上經得起考據證明的、是舉世所共同承認確實存在的、且具有高尚品德與聖潔人格,能夠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人,才是值得信仰的對象。

有一年,聖嚴法師與龍應台女士進行一場對談,聖嚴法師開示說:「信仰是自己對生命的體驗,有些事情,如果缺少信仰,怎麼也無法解答;有了信仰之後,至少有一部分問題能獲得解決;由此再繼續深入,就可以漸漸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佛教主張「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是印證真理的「三法印」。從佛教的觀點看,生命是生生世世存在的相續,不因一期生命的結束而終止。當面對生活的種種困頓、生死的難題時,唯有依靠自己的智慧,才能夠揀擇出最契合的宗教信仰,適時地發揮出力量,使生命得到成長與向上發展。

佛教,是合乎真理的宗教,是真正值得信仰的宗教。

聖嚴法師著《歡喜看生死》,法鼓文化出版
 

Q2. 「迷信」與正信的分別在哪裡?

A: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不論他信仰天主、基督、回教或佛教,如果只停留在「信」的階段,而不去理解和實踐,那麼都不能算是正信;因為「信」的基礎有的時候是非理性的,不需要什麼理由,因此也就很容易掉入迷信的陷阱。

就佛教而言,在中國社會裡,由於其他民間信仰不斷摻雜,情況比較複雜。我把這個混雜的民間信仰現象分為幾個層次來分析:
 
  1. 急診式:臨時遇到困難、問題,找不到辦法解決,才想到求神祈佛。
  2. 賄賂式及投資式:信教者心中帶著回收的預期,希望這輩子或下輩子生長在好的家庭,或好的環境,以享受福報。
  3. 證人式:以宗教信仰當名牌、通行證,證明自己是好人;或對著神明向他人發誓,證明自己是無辜的。
  4. 健身房式:用氣功、養生術等包裝宗教。
  5. 經驗式:這種宗教信仰強調神祕、靈異的經驗,著重於神通力和感應。很多人用禱告、打坐、持咒、誦經、加持的方法,以獲得這樣的神祕經驗為滿足。
  6. 學問式:把宗教當作一門學問或哲學來研究,宗教的論理吸引他,或者出於好奇,而成為宗教學專家。但他們的思想言論是一套,立身處世的行為又是一套,言、行未必合一。
  7. 愛與布施式:這是比較高的信仰層次,信徒能以愛和布施來身體力行宗教教義。施是為了慈悲的愛,不為求取名利等回饋。

最後,是超越式的宗教信仰,它是無我、無執著的,不以自我為中心的信仰,是以「空觀」、「中觀」來體驗空性的智慧,實踐無緣慈悲的佛法。

因此,健康的宗教,必須能在日常生活中把理論(教義)和實踐結合為一體。也就是說,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都可以不受誘惑、刺激,因而不起煩惱。例如,自己有能力布施、付出愛,於是去做,既不是為了求得福報,甚至也不「想」著自己是在布施、做好事。這是三輪體空的精神──沒有布施的人,也沒有被布施的對象和所布施的東西。

除了超越式、愛與布施式的宗教信仰,也不能說其他六種信仰層次完全沒有好處。許多人透過練功、膜拜、上香祝禱等等儀軌,心理上就有安全感,因為藉著這些儀式,他們認為可以得到「保佑」;即使所求之事不應驗,他們也會自我安慰,認為大概自己福報不夠,所以有麻煩時神明也幫不上忙。

譬如,我就注意到,一些進香的遊覽車,偶爾也會發生車禍,但是沒有信徒會怪媽祖、王爺不靈驗,他們每年還是照樣前往祖廟。

而宗教的神祕經驗,同樣也有加強的效果,可以提昇對宗教的信心。不論是增強心裡的安全感,或者兼顧對宗教的信心,都有好處。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是,把信仰的層次,從這些層面再往上提昇,使得由信仰所得到的信念,能與生活結合,進而產生淨化生命的力量。(摘自聖嚴法師著《歡喜看生死》‧法鼓文化出版

 

Q3. 如何看待民間信仰?

A:民間信仰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星雲大師對此,曾有一段非常擬人化的開示,在此提供給大家:
「台灣一般民俗信仰拜祭的神明,組織起來,好像人間的政府制度:
信徒拜文昌帝君,希望『讓我兒子聰明,保佑我兒子考試好……』,
文昌帝君就像教育部長;
拜媽祖,拜天上聖母的人,大多靠海捕魚維生,以現在的說法,媽祖聖母等於交通部長;
東嶽大帝主持陰陽審判,主持刑罰,豈不和現在的司法部長一樣。其他還有:
玉皇大帝,是皇帝總統;
三官大帝,天官管賜福,
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是福利部長;
玄天上帝,北斗星君,專司人壽保險,是保險公司董事長;
中華元帥,是國防部長;
關帝聖君主財,是財政部長;
中壇元帥太子爺,是警備總司令;
恩主公,是情報局長;
城隍爺掌理一縣安危,是縣長,也是警察局長;
土地公,是派出所巡官;
瘟神,是衛生署署長;
神農大帝,是糧食局局長;
巧聖先師,是建設局局長;
保生大帝消百病,是中醫師公會的理事長;
月下老人,是婚姻介紹所主任;
註生娘娘,是家庭計劃中心的總幹事;
五雷元帥,是台灣電力公司的總經理;
聚寶尊王,是銀行董事長。

人是很可悲的,遇到一點點委曲,一點點打擊,就會徬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無力化解,就向外求助。有時求人,有時求權貴,有時求神道,有時在宗教的信仰中尋求一條出路。雖然這許多神明好像政治上的長官一樣,偶爾也會幫助我們,但畢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水水流,靠人人倒;有了災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帶符咒化解,這就變成信仰的疾病了。

真正的信仰,要有信仰的條件。信仰是發乎自然,出乎本性的自然力。信仰不一定是信仰宗教,例如有的人信仰某一種思想或某一種學說;有的人信仰某一種主義;甚至有的人崇拜某一個人,也可以成為信仰的對象。但是沒有經過道德、智慧、慈悲、正直去評判的,在信仰途中,總是容易走錯了路。假如我們能小心,不被邪見所騙,不被迷信所迷,就能邁向正信大道。」 (摘自星雲大師全集

九天玄女廟-台中

您認為現今火紅的「九天玄女」,像是在我們的哪個執行單位呢?傳說她以前是一位非常孝順的女兒,為了生重病的父親,發明了藥材磨成粉末混在糯米粉、水中,揉成細條狀後曬乾、燃燒的方法,以此而治癒她父親的病,至今日的製香業皆奉九天玄女為始祖、守護神,尊稱為「香媽」供奉至今,像不像給予醫療照護的中醫師、香氛治療師?

 

Q4. 喪葬民俗如何進步?

A:在我們的民俗信仰裡,有很多是傳承下來的迷信,或是僵化的教條,不僅不合倫理,也不應當再繼續遵行。

佛教對於民俗的看待,星雲大師開示「就是不迷信、不執著,虛空沒有方位,時間沒有分際,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

民俗喪葬方面,譬如有些家庭,若有老人家過世,就趕快將佛像蓋起來,怕死人的晦氣觸犯佛祖神明,這是錯誤的作法。因為人死了,更需要佛祖接引,怎可把佛像蓋起來呢?還有人認為婦女懷孕時,不能念《金剛經》,認為《金剛經》很強、很厲害,胎兒會不保、小產,這也是錯誤的想法。《金剛經》是吉祥,是智慧,是光明,因此懷孕時更要多念《金剛經》。另外,家裡的老人家去世了,兒女為他送葬,捧個牌位,還得打一把傘,其實這是不必要的。這個風俗的典故來自於過去滿清時代,有些明朝遺民不喜歡做滿清臣民,發願『腳不踏滿清之地,頭不頂滿清之天』,身死之後,要兒孫為他打傘,不願頭頂滿清之天。現在時代不同了,還須打這把傘嗎?

須要改良的喪葬習俗太多了,像我們常見到孝子戴孝,孝帽上有兩個梅花球,這是古禮。過去做兒女的,遇到父母過世,哀心傷悲,沒有心情問事,就將耳朵塞起來,表示我什麼事都不要聽;後世的子女哀慟漸減,就象徵性的掛個梅花球示意,略表孝思。現代人生活步調繁忙,不可能像古人守喪三年,這種虛文俗節,也該改良了。

哭喪棒也不合時宜。古時山川險阻,交通不便,喪家的孝子四處報喪,披星戴月來回跋涉,腳走不動,用棍子支撐,所以有『哭喪棒』的流傳,也是表示哀傷。現代人物質豐厚,傳訊方便,可以有更好的示哀方式。

婚喪的禮儀,出自真心誠意的表現,有時候不必拘泥死守儀式,否則倒果為因,反而造作惡業。有一天,莊子看到一位婦人用扇子搧新墳,覺得奇怪,就問緣故,那婦人說:
『先生,您有所不知,本地風俗,寡婦要等墳土乾了以後才能改嫁,所以我用扇子搧墳,希望它快點乾,我就可以再嫁了。』
莊子料不到有這麼一段因緣,冷冷回答:『不必了,心裡乾就可以嫁了,不必等墳乾。』

沒有真心誠意的婚喪禮儀,徒具形式,有什麼意思?

看地理風水,日期時辰,這也是不必要的風俗習慣。例如,新官上任,改大門方向,換辦公桌角度……,先後三任官,就改了三次門,換三次桌,依然是黯然下臺,有何意思呢?入土時間定在晚上七點半,太陽都已下山了,大地一片黑暗,在陰森淒慘的墳場將親人下葬,那種黑暗淒涼的情境,一生一世不能從心裡拔除,死者不甘,生者不安,何必呢?

我們的信仰不是神奇怪異,不是跳童扶乩,更不是妖魔古怪,我們的信仰要有道德,要能消除煩惱,使自己能安心立命。宗教的信仰必須能使我們的生活有安定力,增加做人的智慧、道德、勇氣,這才是正當的宗教。」

了凡四訓
 

Q5.命運可以改變嗎?占卜好還是信因果好?

A:你認為吉凶福禍的來源是上天安排的嗎?公元前550年的《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一書中給出了結論:「禍福無門,唯人所召。」可見自古以來認為的福與禍,皆由人本身的行為所造成,非命中注定,更沒有常規。而命運,有沒有一個主宰者呢?自己的命運自己就是主宰,在此舉一個佐證的明例,就是明朝的袁了凡。

袁了凡(1533-1606)本名袁黃,江蘇吳江人。他博學廣知,無所不通。因為他的運程被算命所料定,無絲毫差錯,因此灰心喪志,不再對人生有積極的進取,因為他以為自己的一生都逃不出命運的氣數。有一日,他到南京棲霞山,受教於雲谷會禪師,徹底否定了宿命之說,從此信受佛法,改號「了凡」,著書《了凡四訓》,書中說明心性因果,極力勸人為善,至今仍然流行。

了凡四訓》中記載:「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驗。」袁了凡以親身實踐,證明命運雖然有一個「底本」,但卻是可以改變的。按照算命的占算,了凡先生只能活到53歲,當一個小縣官,也沒有子嗣,結果,他活到了74歲,當了高官,也有了兒子,他的兒子也考上進士,繼續光耀家風。

袁了凡除了將自己的親身經歷書寫成書,還撰寫了一篇〈禍福自求〉的短文:
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若謂禍福乃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顯榮,常作落寞想;當順利,常作拂逆想;
即現前頗足食,常作貧窶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積家之福,
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凡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
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相和命,都可以改變

對於命運一說,星雲大師說:「相和命,都可以改變。」聖嚴法師開示說;
「社會上幫人算命問前程、占卜吉凶的方法,真是五花八門,大致上可分為面相、手相、骨相、紫微斗數等,這些統稱為命理學。這些數術能經過幾千年的變革,至今仍盛行於民間,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我們發現,任何數術占卜過去發生過的事,準確度都很高,但預測未來則不一定準確。這說明人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裡,人是可以努力改造自身運程的。

「為什麼看過去比較準確呢?因為過去發生過的事會對我們的身心造成影響,並且顯現在我們的外相和氣色、氣質上。俗話說:『相由心生。』因此有些人批命,他憑藉的不只是生辰八字等資料而已,敏銳的人還可以感受到你身上散發出來的氣,再參考生辰八字中透露出的特色,跟你講幾句話,察顏觀色一番,就可以推敲出一些線索了。

「人總是『窮算命,富燒香』,但窮不一定指金錢上的不足,它泛稱資源的匱乏、心靈的困頓,和生命歷程中的挫折坎坷,都是窮。在這種處境中的人,有種種的疑惑,就會想算命以瞭解原因。富燒香則是還願的心情,到廟裡燒香以感謝神明的保佑。
 

改造命運有良方

「可見,人雖有命理,但命理學卻不見得可靠,得看你的恆心和毅力。恆心、毅力表現在哪裡呢?表現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大富大貴時,不驕奢淫逸;貧賤時也不灰心喪志,不論處境如何,都堅持下去,不斷地學習、奉獻。時過境遷,富貴貧賤也都有結束的時候,如果你心志堅定,那麼命理對你也莫可奈何,因為它操縱不了你,這就是改造命運的好方法。

「人一出世,源頭雖已確定,但在人生過程中,每個當下,不管大小,你都會有收穫。因此我們雖不能改變已經確定的源頭,卻可以改變過程中的結果,每播下一粒新的生命種子,將來便有個新的、好的生命源頭。好比我們今天做的事(因),就成了明天的源頭(果);有時候,結果不會那麼快來,有的因果卻可能很快就成熟而呈現出來。假設我今天胡說一句話,報紙刊登出來,那我馬上有不好的結果和影響到未來的源頭;但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卻不一定在明天就享受到好果實。但是我相信這個好的結果會持續累積,甚至到死後的未來,它總是會在我的有生之年中呈現。

「源頭,是命理中很重要的一環,但是一般命理學者卻極少考慮到這個重要的因素,反而將注意的焦點放在一個人生命的過程。他們可以告訴你,你的人格特質、家庭背景、未來運勢等等,卻無法告訴你,為什麼你會有這些特質?為什麼你會生在富貴之門或貧窮人家?命理專家不能解釋生命的源頭,其實,它是一個使命。從佛法來說,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帶著一個使命,你這一生就是要去實現這個使命。」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