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大悲學苑《回眸》紀錄片共鳴:兩個示現、一個轉變

楊子佛教禮儀受邀觀影

贊助南華大學電影特映暨座談,勉勵學子做有溫度的禮儀師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撰文

本文摘要:

  1. 「靈性照顧」的力量
  2. 往生示現、佛法示現:受苦受難是大菩薩,救苦救難的是菩薩
  3. 體察能力、覺照能力:將心比心去了解往生者與家屬需求
  4. 生老病死、老病死生:生命的循環最後應是「生」
  5. 一日生死、一生生死:楊子傳達佛法智慧,成就「佛教禮儀最優品牌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回眸》紀錄片觀影座談會|慧開法師頒贈感謝狀|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楊子佛教禮儀負責人楊子牧受邀與談,分享殯葬服務融合佛法之實務做法具有生命教育意義。
 

「靈性照顧」的力量

歲末年終之際,楊子佛教禮儀負責人楊子牧應邀至嘉義南華大學,參加台灣首部談論安寧「靈性照顧」紀錄片《回眸》的放映,以及匯集學術界、教育界、殯葬界人士的一場座談會與談,齊為推廣「臨終關懷」、「靈性照顧」議題進行交流,別具意義。

影片開映前,南華大學副校長慧開法師特別致贈「感謝狀」予楊子佛教禮儀,並向「楊子慈善家族」的支持贊助致謝。

《回眸》是台灣第一部談論安寧「靈性照顧」的紀錄片,將臨終者及家屬、宗教師的第一手照顧經驗,透過影像留存,呈現在大螢幕上。幕後推手大悲學苑宗惇法師、德嘉法師,更期盼影片能推開社會對死亡避而不談的大門,一同正視生命的每個階段與靈性提升的重要性。

座談會由南華大學生死學系主任楊國柱教授主持,與會者包括:南華大學副校長慧開法師、大悲學苑創辦人宗惇法師、南華大學生死學系蔡昌雄教授、楊子佛教禮儀負責人楊子牧師兄,分別針對不同議題進行會談,並與現場觀眾進行交流互動。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回眸》紀錄片觀影座談會|慧開法師頒贈感謝狀|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大悲學苑精心鉅作,探討靈性照顧的紀錄片電影《回眸》 。圖右為大悲學苑創辦人宗惇法師。
 

往生示現、佛法示現:受苦受難是大菩薩,救苦救難的是菩薩

「《回眸》主要探討的是對臨終者的靈性照顧,這和殯葬業有什麼連結呢?」楊國柱教授拋出一個非常直率的問題請問楊子牧師兄。

「我很感動片中那三位病患與他們的家屬!」楊子牧師兄首先回饋說:「他們是如此地勇敢、無私,將臨終者和家人內心的私密情感,在世人面前毫無保留地表露出來,這是非常需要有勇氣才能做到的事,而這三位病患的『往生示現』,更讓我們知道臨終者的身心所受的苦痛。」

「事實上,這些病患和家人就像在『說法』,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些就是他們所承受的苦的煎熬。想起聖嚴師父說的:『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心中不禁讚歎,他們就是菩薩和大菩薩。」

楊子牧師兄說:「我也很讚歎那些在安寧療護服務的志工、宗教師如宗惇法師等人,到醫院關懷病人,照顧他們的靈性,想辦法讓臨終者在生命最後階段得到安定,這樣無私的服務和奉獻、不求任何回報的發心很偉大。」

「像宗惇法師的大悲學苑志工團隊,所做的完全符合佛教的人生目的與意義,他們為病患、家屬服務、奉獻,讓人很感動,這就是『佛法示現』,讓我們學習到菩薩的無私服務和奉獻的精神。」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回眸》紀錄片觀影座談會|慧開法師頒贈感謝狀|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南華大學副校長慧開法師除了頒贈贊助播映之感謝狀,觀影後之座談會時致贈新書。《生命的永續經營》著/慧開法師。
 

體察能力、覺照能力:將心比心去了解往生者與家屬需求

「影片中的臨終者還沒往生前,與家人彼此之間如何磨合、如何道歉、道別、道謝、道愛,一般人看不出來也難以體會到如此微妙的心理變化。像有些人內心很多糾結,使他沒辦法坦然的講出來,而『愛』,是要及時說出來!

楊子牧師兄和在場的生死學系學生分享說:「同學們現在學習的雖然是殯葬禮儀服務,是從人往生之後才會開始服務,但我們要慢慢去提升體察能力、覺照能力。比如我們在為往生者服務當下,在他臨終助念八小時或之後,有沒有去體察、覺照到他們還沒往生前的時候:不論是十天前或一個月或兩個月或幾年,是受到什麼樣的病痛、照顧陪伴?往生前他們的需求有什麼?而不是依照殯葬服務慣例例行化把它完成。我們應該要有覺知能力去感受他的情緒是什麼?是無奈的還是無遺憾的、很歡喜的?會有種種的互動因素,因此我們要有敏銳的感受力,將心比心,體察、覺照到他們的靈性,而不是例行性辦事。這樣在服務一位往生者及他的家庭,會更有溫度,會更知道、貼切他們的需要,而不是公事化。」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回眸》紀錄片觀影座談會|慧開法師頒贈感謝狀|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生死學系主任楊國柱教授擔任主持人,與談人包括慧開法師、蔡昌雄教授、大悲學苑督導法師以及楊子牧師兄、學生、來賓合影。
 

生老病死、老病死生:生命的循環最後應是「生」

「最後,看到片中三位主角有法師的陪伴和引導,相信他們對於未來是沒有遺憾的光明。」楊子牧師兄說:「星雲大師開示過:平常聽人講『生老病死』很習慣,一般人說是個自然的循環。

但星雲大師的詮釋不一樣:
『生命的循環不是生老病死,而是老病死生。把「死」擺到最後,似乎意味著生了會老,老了會病,病了會死,死了以後似乎就沒有了,讓人感到毫無希望,人生淒慘,也讓大家都怕死。

反之,「老病死生」的意義就不一樣了,老了會生病,病了會死,死了會生;生了就有希望,就有未來,生了會更好。我覺得「老病死生」只是順序換一下,但對人生的觀念會有幫助、有貢獻。』

楊子牧師兄說:「大師說最後落在『生』,又是一個重新、無限的希望。所以我們為什麼一定要用生老病死的說法,調整一下觀念,是『老病死生』,一般人就不會停留在生老病死,在最後的環節上迷失,未來更會有無限的希望。」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回眸》紀錄片觀影座談會|慧開法師頒贈感謝狀|楊子佛教禮儀公司
▲生死學系主任楊國柱教授擔任主持人(右四),與談人包括慧開法師(左四)、大悲學苑宗惇法師(左三)、楊子牧師兄(左一)、蔡昌雄教授(右二)。李慧仁助理教授(右三)、楊子公關經理林秋萍(右一),南華大學校友(左二)合影。
 

一日生死、一生生死:楊子傳達佛法智慧,成就「佛教禮儀最優品牌」

生死是大事,生死也是平常事!我們通常以為,要走過漫長的一生後,抵達的終點才叫死亡,其實每天早上醒來就是「生」的開始,到了夜晚又猶如「死」的睡去,這種「一日生死」的練習體驗,是對治我執的一劑良方,可以用來減低對死亡的恐懼與擔憂。

人人都必須面對生死的到來,生老病死雖然像花開花落,是一件正常自然的事,但很多人行到生命盡頭時,身心無法和諧、穩定,就需要藉由專業人士如宗教師、心理師的協助,達到圓滿善終。如何善生、善終?最需要的是「智慧」,而佛教的生命觀、佛法的死亡觀在應用於臨終病人的臨床照顧上,具有緩解、消除痛苦的力量,也能同時撫慰臨終者與家屬。

楊子佛教禮儀廿多年來一直推動落實「臨終關懷」、「靈性照顧」,守護臨終者的尊嚴,陪伴家屬及時道謝、道愛、道歉及感恩,不要因為來不及說出口而成為遺憾;同時對於臨終者心結、放不下的牽掛,給予佛法的開導或心願承諾,使其放下萬緣,安然離世。之後,以「佛化奠祭」方式,服務往生菩薩,關懷、幫助家屬,從臨終助念、守喪念佛、告別儀式、出殯奉安等,都以莊嚴的方式進行,真正做到「生死相安、冥陽兩利」的生命教育,也成就「佛教禮儀最優品牌」的口碑。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