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祭祖不燒金,「慎終追遠」更有意義

楊子佛教禮儀.臺中訊】

祭祖不燒金紙,「慎終追遠」更有意義:年年焚香燒金的掃墓民眾,可能從沒想過祭祖的「孝心」竟會變成汙染環境、危害健康的幫兇
▲年年焚香燒金的掃墓民眾,可能從沒想過祭祖的「孝心」竟會變成汙染環境、危害健康的幫兇。

清明節將至,還記得去年此時,臺灣西半部各地驚傳空汙「紫爆」的新聞嗎?年年焚燒紙錢的掃墓民眾,可能從來沒想過,自己的祭祖「孝心」,竟會變成汙染地球、危害健康的幫兇!環保署及各縣市環保局,近年來紛紛推行「不燒、減燒、集中燒」或「以功代金」的環保運動,盼能藉此宣導逐步改善此一早已不合乎現代簡約、環保精神的習俗。多年來響應法鼓山禮儀環保理念,力行祭奠不燒紙錢的「楊子佛教禮儀」,也鄭重呼籲社會大眾:飲水思源、感恩惜福,方為清明祭祖的真正意義;切勿淪為形式,反而忽略了「慎終追遠」的初衷!
 
去年清明空汙破表,燒紙錢更助長PM2.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晚唐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想必大家耳熟能詳,只不過此番斜風細雨杏花飄的詩意景象,放在今日的臺灣,恐怕得這麼改寫才應景:「清明時節霧濛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紫爆何處無,學童遙指玉山峰。」環保署長李應元近日也表示,「清明」本應既清又明,如今卻被燒金放炮搞得烏煙瘴氣,清明節一點也不清明了!
 
可不是嗎?看看去年清明連假的空氣汙染指數,臺灣西半部從桃園到屏東,各地的PM2.5(細懸浮微粒)濃度紛紛高到破表,上達所謂的「紫爆」標準!當然,空汙的元兇很多,不外乎火力發電排碳,或者工廠、汽機車排放廢氣,但是,不可否認,清明節前後各地掃墓祭祖民眾大量燃燒紙錢,更加助長了PM2.5的囂張氣焰!
 
根據2016年底環保署公布的資訊,臺灣在前一年度一整年焚燒的紙錢總量,重達24萬公噸,厚達7,436公尺,將近臺北101大樓的15倍高!這麼嚇人的數字,倘若能換得等值的福報也就罷了,然而事實似乎並非如此,臺灣人燒掉15棟101大樓的紙錢,實際上換來的是——610公噸的PM2.5,以及8,236公噸的排碳量,幾近於2萬輛車一整年排放的廢氣量!
 
更值得我們憂心的是,焚燒金紙的產物中,除了足以誘發呼吸道、心血管疾病,甚至於致癌的懸浮微粒,還包括同為罹癌因子的多環芳香烴化合物等有害化學物質,對國人健康的危害實不容小覷!
 
臺灣人燒紙錢,每年燒掉200萬棵樹
 
假如你以為燒紙錢對環境的危害僅止於上述數據,那可就錯了!臺灣護樹團體聯盟表示,臺灣人每年燒掉的紙錢,以紙漿量回推計算,相當於燒掉了200萬棵樹!若以每一公頃植樹1,500棵來計算,我們可以這麼說:臺灣一年差不多燒掉了51座大安森林公園面積的森林!如果依據農委會所做過的估算:「若一公頃植樹1,200~1,500棵,一年可吸收37公噸的二氧化碳。」那麼,這200萬棵被臺灣人白白燒掉的樹木,至少可以幫地球吸收4萬9千多公噸的排碳量。
 
排碳,亦即排放溫室氣體,與地球溫室效應息息相關,研究指出亦與近年來全球暖化、氣候異常有關,臺灣居高不下的排碳量,是眾所皆知的事實,年總排碳量高達2.5億公噸,排名全球第20名,而每人平均年排碳量10.8公噸,等於全球人均排碳量4.52公噸的一倍有餘!面對如此驚人數據,怎能不戒慎警惕?然而,國人依舊繼續燒紙錢增加排碳,造成地球的負荷,甚至每年為此犧牲200萬棵樹,更降低了地球的自救能力,令人不禁要嘆息:臺灣人,你於心何忍?
 
至於上述這200萬棵被臺灣人燒掉的樹木,究竟來自何方呢?有統計數據指出,臺灣製紙業的紙漿,其中有三成來自東南亞原始森林的非法盜伐!你可知道,根據綠色和平組織公布的資料顯示,全球森林面積正以每年減少730萬公頃的速度在消失,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號稱「地球之肺」的熱帶雨林,根據2014年的研究,位於東南亞的印尼,每小時就有將近300個足球場大小的熱帶雨林因為濫墾濫伐而消失!
 
美國華盛頓全球發展中心甚至曾發表過這樣的預測:按照目前人類消耗熱帶雨林的速度,預計到2050年,全球消失的熱帶雨林總面積,大概相當於印度的國土面積大小(約328.7萬平方公里,等於91.5個臺灣),地球上的排碳量勢必跟著水漲船高,導致溫室效應益發嚴重,地球持續發燒,屆時全球氣候、環境生態恐怕都會面臨嚴重惡化的威脅。

 祭祖不燒金紙,「慎終追遠」更有意義:臺灣人每年燒掉的紙錢,以紙漿量回推計算,相當於200萬棵樹
▲臺灣人每年燒掉的紙錢,以紙漿量回推計算,相當於200萬棵樹。
 
燒紙錢習俗已過時,不合現代環保精神
 
話說回來,掃墓祭祖為什麼一定要燒紙錢呢?這種習俗究竟從何而來?事實上,在東漢蔡倫造紙以前,中國的殯葬文化並沒有燒紙錢這一項,只有以財寶作為陪葬品,甚至還有以活人殉葬的殘忍習俗,儘管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顯示燒紙錢的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但習俗都是前人因應當時的時空背景所需而積習成俗的,既然是人訂的,當然人也可以改,一如陪葬、殉葬等習俗,便因不合時宜而早已被時代淘汰,那麼顯然已經不符合現代環保價值觀的燒紙錢習俗,豈非也該適時走入歷史?
 
我們不妨再換個角度思考,為何傳統習俗認定往生的親人、先祖需要冥錢呢?那是因為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認為人死後就會變成鬼,到陰曹地府去受苦,在習慣「走後門」的這種文化思維模式下,中國人普遍認為「有錢可使鬼推磨」,無論人間或陰間,有錢就好辦事!從清代蒲松齡的《聊齋誌異》部分內容,即反映出了這樣的觀點。
 
這種思維其實挺一廂情願的,怎麼說呢?第一,種什麼因,結什麼果,是天道運行法則。但若生前為非作歹的人,往生後只要有人燒紙錢給他,就可以買通所謂的鬼吏而不必受因果報應懲罰,這合理嗎?如此一來,我們何必行善?何必積德?再說了,在其他的宗教、文化中,並沒有燒紙錢給亡者這樣的習俗,難道這些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死後就注定受苦嗎?這麼說來,豈不是太不公平了?
 
第二,就佛教的觀點而言,人死後變成鬼的機率只有六分之一。在六道輪迴中,三善道分別為天道、人道、修羅道,三惡道則是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其中只有「餓鬼」比較接近中國傳統觀念的鬼;至於「地獄」,投生此道的眾生若未受完應得的業報,是不可能離開地獄轉生他處的,因此在佛教信仰中並沒有所謂的農曆七月「鬼門開」這回事,僅有針對餓鬼道的眾生予以「施食」,亦即俗稱的「放焰口」。
 
由此說來,我們的先祖除非是為非作歹而淪入餓鬼道,否則通常會投生其他道,燒紙錢對他們一點意義也沒有;而就算是不幸投生為餓鬼,燒紙錢一樣沒有意義,因為餓鬼並不需要錢,他們只是無法進食(因餓火中燒,口噴烈焰,未經持咒的食物,一入口即化為膿血),所以必須透過佛教儀式予以施食及超度。
 
清明祭祖在於誠心,不在香金
 
正如以上所述,向來強調簡約、護生的佛教,並不鼓勵「燒紙錢」這一項中國傳統習俗。但佛教卻相當認同清明節的「慎終追遠」宗旨,因為紀念先祖、報答親恩,本是為人子弟所應為;畢竟佛教本就是個重視「報恩」的宗教,廣為流傳的《父母恩重難報經》即是最佳明證。
 
因此,法鼓山聖嚴法師認為,清明時節正是宣揚「知恩報恩」觀念的好時節,不過「慎終追遠」其實可以選擇更有意義的方式!「以念佛、拜懺、供三寶、布施貧窮等方式紀念祖先迴向功德,此意義遠比祭祀深遠。」他並且特別指出:「念佛可以超度亡者,比燒紙錢的慰靈作用更大,而且不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
 
確實,根據以上的種種統計數據,焚香燒金既不利人也不利己,甚至還會危害後人的生存環境,試問:當我們百年之後,後代子孫在清明節慎終追遠之時,會作何感想?感謝先人留下一個被汙染破壞的地球給他們嗎?
 
回歸慎終追遠初衷,拒絕燒金造福後人
 
《論語.學而》有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已有2500年歷史的清明節,雖是掃墓祭祖的重要傳統節日,但它最大的意義應在於曾子所說的「慎終追遠」!終,指父母之喪。遠,指祖先。整句的意思就是:依禮慎重辦理父母喪事,祭祀時誠心追念遠祖。

 祭祖不燒金紙,「慎終追遠」更有意義:讓清明節的意義回歸「慎終追遠」初衷,摒棄諸如燒紙錢之類不環保的過時習俗,為後世子孫留下可供追思的榜樣以及可以住人的地球吧
▲讓清明節的意義回歸「慎終追遠」初衷,摒棄諸如燒紙錢之類不環保的過時習俗,為後世子孫留下可供追思的榜樣以及可以住人的地球吧。

楊子佛教禮儀公司負責人楊子牧,以其從業二十年來所累積的豐富禮儀服務經驗指出,焚香燒金固然不環保又不護生,但此一習俗已流傳千年,要想革除絕非一蹴可幾,建議不妨正本清源,從「慎終」源頭開始——
 
禮儀師在服務往生菩薩與家屬的同時,即應透過正確的觀念分享、知識教育,提供家屬客觀的分析,讓家屬明瞭每一項喪葬習俗背後的原始意義,理智判斷之後,予以去蕪存菁,捨去那些明顯已不合時宜者,畢竟時代不一樣了,固守徒具形式的舊習,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心誠則靈!」這是中國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佛教十分認同的觀念,佛家認為只要心誠,一句佛號,也能得佛菩薩感應;誠心欠奉,即使以金山銀山供養,依舊難得佛緣。環保署長李應元近日在宣導「減燒金紙」運動時,也大聲呼籲民眾:祭拜首重心意,神明聞聲救苦,怎會計較有無收到信眾的紙錢,更不會因為所燒金紙的多寡而大小眼。  
 
既然如此,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讓清明節的意義回歸「慎終追遠」初衷?以誠心感恩、遙憶先人的同時,兼顧減碳環保,摒棄諸如燒紙錢之類既破壞環境又傷害健康的過時習俗;無論是政府推動的「以功代金」或「以米代金」,抑或法鼓山佛教團體所倡導的「念佛報親恩」,都是很好的選擇。且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子孫留下值得感念、追思的榜樣,也為後世留下一個適宜人居的乾淨地球吧!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