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看不見的痛,不表示不存在~看《來不及說再見》陪孩子面對死別傷痛

楊子佛教禮儀.臺中訊】
 
「如果我們能相信此生有過去,就能坦然接受(死亡),並因應此生因緣;若能相信有未來,就能懷抱希望,邁步向前。」聖嚴法師如是說。
 
▲公共電視臺製作的《來不及說再見》,儘管片長還不滿三分鐘,但這部動畫短片中濃濃的哀傷卻彷彿看不到盡頭。
 
《來不及說再見》,入圍臺中國際動畫影展
 
今年邁入第三屆的2017 臺中國際動畫影展,近日公布了入圍名單,本屆共有十部臺灣參賽作品入圍,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的《來不及說再見》,儘管片長還不滿三分鐘,但這部動畫短片中濃濃的哀傷卻彷彿看不到盡頭……
 
《來不及說再見》的故事口述人,是年僅九歲的女孩「小蝌蚪」。看著畫面上由明轉暗的色調,那沉鬱的深藍與絕望的墨黑,讓人彷彿隨之陷入不見光明的永夜;聽著獨白者那略帶哽咽的童稚聲音,沉重傾訴著失去妹妹的傷痛,更是令人不由自主地聞之鼻酸,因為小蝌蚪的妹妹,正是去年 3 月發生的內湖隨機殺人事件受害者——四歲女童「小燈泡」。
 
來不及和妹妹道別,是小蝌蚪心中的痛
 
公共電視臺的兒少新聞節目《青春發言人》,在今年 4 月底播出的第 38 集中,特別探討到「青少年如何面對死亡」的生命教育議題,並為此用心製作了前述的動畫短片《來不及說再見》,邀請小蝌蚪親自配音,述說對妹妹小燈泡的思念。
 
轉眼小燈泡已離世一年,但家人卻沒有一天忘記她,姊姊小蝌蚪哽咽說道,那一天,爸媽一起來到學校,緊緊抱住她說,妹妹已經變成天使飛走了,歡樂無憂的世界就此崩裂!事後,年幼的小蝌蚪心中滿是遺憾,遺憾著自己甚至來不及對最愛的妹妹說再見;她再也不願看見任何會讓她想起妹妹的事物,甚至只要聽見大人提起小燈泡,她就會崩潰大叫……
 
「小燈泡,你過得好嗎?」短片的最後,小蝌蚪壓抑著情緒,用微顫的鼻音問出永遠得不到答案的問題:「我們想你,你也會想到我們嗎?」簡單的問句,透著無限的哀痛與想念,更提醒了我們——「死別」在孩子心版上的烙印,恐怕深刻到成人難以想像,那種痛楚他人看不見,但這不表示它不存在。
 
成人出於善意的保護,可能結果適得其反
 
死別,特別是至親的亡逝,對年輕孩子來說,是重大的心理創傷!因為他們不懂得表達內心的悲傷,也不懂得該如何調適自己的情緒,但又害怕他人投以異樣眼光,於是常會以壓抑或逃避的方式來處理悲傷情緒。
 
更糟糕的是,傳統觀念裡「死亡」向來被視為禁忌話題,以致許多人往往不會主動談論至親死亡所帶來的衝擊與悲傷,然而,當大人們各自關起門來解決自己的哀痛時,少有人想到——被大人們基於善意或迷信而「刻意保護的」孩子,恐將因此而更加無助,以致遲遲走不出死別的傷痛,幼小心靈甚至可能就此留下無法抹滅的陰影。
 
是的,誠如上述,基於善意或迷信,很多成人常因過度保護,造成孩子對死亡產生錯誤的認知,甚至衍生出無謂的恐懼。看過植劇場《花甲男孩轉大人》的人,應該都還記得劇中主人翁鄭花甲的三叔鄭光仁,遠從越南帶著妻女返回故鄉奔母喪(原以為斷氣的阿嬤卻始終未嚥下最後一口氣),當越南籍的三嬸帶著幼女走近水床前,三叔還緊張地斥喝妻子不要讓孩子靠得太近,以免被「煞到」……
 
《花甲男孩轉大人》中,鄭花甲的三叔緊張喝斥妻子不要讓孩子靠近阿嬤的水床,以免被「煞到」
▲《花甲男孩轉大人》中,鄭花甲的三叔緊張喝斥妻子不要讓孩子靠近阿嬤的水床,以免被「煞到」。
 
諸如此類的情形,相信臺灣民眾並不陌生,歸根結柢,所謂的「避煞」,其實就是把已故親人當成了「鬼」,事實上呢?根據佛教的理論,人死後只有六分之一的機率會淪入所謂的餓鬼道,而這還不包含跳脫輪迴、往生其他淨土世界的選項呢,諸如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或藥師佛所掌管的東方琉璃世界等等。
 
【編按】六道輪迴可分為上三道與下三道,前者即為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後者則是餓鬼道、地獄道、畜生道。附帶一提,佛教所說的地獄道,並不是中國民間所以為的鬼道,往生地獄者也並不叫「鬼」,只能說是地獄眾生,因為除非在地獄受報結束,否則他們是沒有機會離開地獄,來到人世「搞鬼」的。
 
此外,成人常出於善意保護,哄騙孩子說亡故的親人是睡著了,卻不知會因此在孩子心中埋下無知的恐懼,因為對死亡欠缺正確的認知,以致孩子很可能從此開始害怕「睡覺」,唯恐從此一睡不醒,和已逝親人一樣進入死亡國度。
 
透過死亡體驗練習道別,真切體認生命無常
 
不過,對死亡有正確認知是一回事,真正體認到生命無常,每一個今天都有可能是人生最後一天,可又是另一回事了!
 
公視《青春發言人》特別走訪苗栗仁德醫專的「死亡體驗課程」,看著畫面上這群才十六、七歲的護理科專三生,在老師的引領下,穿上壽衣,想像自己是癌末病患,開始動筆寫下給家人的臨終遺言,已有同學開始頻頻拭淚;最後,學生們來到死亡體驗教室,看著自己的遺照和墓誌銘,躺入棺材裡,直到封棺的那一刻,才深切體會到死亡的寂靜與孤獨,了解世間一切再也與自己無關,有人崩潰痛哭,也由此領悟到:原以為距離遙遠的「老、病、死」其實有可能近在眼前。
 
透過練習說再見的體驗教學,正值青春的學子們充分體悟到「活著」竟是如此的可貴,人在福中更該知福惜福;同時,也更懂得珍惜眼前人,深深明白了唯有在來得及的時候道愛、道謝、道歉,生命才不會留下遺憾。
 
▲苗栗仁德醫專的「死亡體驗課程」,透過練習說再見的體驗教學,讓正值青春的學子們充分體悟到「活著」竟是如此的可貴。
 
對於死亡的概念,各年齡層孩子認知有別
 
面對「死亡」,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各有不同的認知,因此遭逢親人的死亡,也需要大人們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導孩子走出死別的傷痛。
 
一般而言,四歲以下的幼兒還不懂何謂死亡,他們會以為死亡就像是玩具的電池沒電了,換新電池就能復原了。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與親人分離或者被遺棄,甚至會因此產生退化行為,專家建議若能讓孩子參與喪葬活動,會更有助於他們建立安全感。
 
四至七歲的孩子,已大致了解死亡的真義,但還無法接受一切生命均有終結之時,不認為死亡會降臨在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還以為死亡像是怪獸一樣,是有方法可以避開或者打敗的。要引導這個階段的孩子面對死別,專家建議可以採用畫圖或者說故事的方式,從中或可察覺孩子心底無法言喻的傷痛,從而透過對談互動進行療癒。
 
八歲以上的孩子,已知道死亡的無可避免,就連自己也終有一死,開始會對死亡感到憂懼;若遇到所愛的人或寵物死亡,甚至可能隱藏內心悲傷而故作堅強,因而格外需要身旁的大人給予細心關懷及開導。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鼓勵他們採用具體的實際行動來表達對逝者的思念與悲傷,例如寫卡片或摺紙鶴等等。
 
面對死別的經歷,在兒少的所有階段中,青春期可說是最痛苦的年齡,一方面身心的變化,讓他們變得敏感而脆弱;另一方面,因為更在意外人的眼光,於是為了偽裝成熟,他們更不輕易洩露內心的悲傷或憤怒、內疚等情緒,甚至可能因而產生偏差行為,抑或是因此對生命感到悲觀而產生自殺傾向。所以,當青春期的孩子經歷親人亡故時,專家建議最好能透過他們信任的成年人與同儕,給予持續的關懷和陪伴,用愛心與耐心幫助他們釋放情緒、療癒傷痛。
 
▲公視《青春發言人》第 38 集中,邀請到十七歲的家妤現身說法。才高二的她有著早熟的滄桑,因為她曾先後經歷過三位親人離世的打擊。從早年的避而不談,如今她已能勇敢開口說出自己的悲傷,也終於能夠正視「死亡」,陪伴照顧祖母走完生命最後一程,透過這一回的「好好說再見」,無形中也彷彿療癒了當年來不及向媽媽和姊姊說再見的遺憾與悲痛。
 
運用「四它」原則,陪伴孩子走出傷痛
 
長久以來,我們所受的教育似乎總是告訴我們面臨人生中的「失去」,不應該太難過,甚至用「時間可以治癒一切」來安慰我們,不用特別去處理,悲傷情緒自然會過去,傷痛自然會消失。但事實上呢?未經妥善處理的傷痛,並不會真正消失,只是沉潛到心底最幽深的黑暗角落,隨時可能因為某個相似的情境而再次浮上心頭,再次揭開那從未痊癒的心靈傷口。
 
正如同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所倡導的「四它」,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失去」,特別是生離死別,我們不能逃避,更不能用「身教」教孩子逃避,唯有「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才能真正走出傷痛,引導孩子走出死亡的陰影。
 
專家建議,對於哀傷的處理有下列四步驟可以參考:
 
第一步,告知真相,了解事實。清楚告知失去親人的事實,同時也讓孩子真正了解死亡的意義,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生死觀,避免他們因錯誤認知而誤以為親人死亡是自己的過錯或責任。
 
第二步,釋放悲傷。有時候好好的大哭一場,比什麼「別難過」之類的安慰話語還有療效。有人甚至這麼說:真正的堅強,是從痛快流一次淚開始。大人們應該把傷心的權利還給自己,也還給孩子,給他們空間和時間去釋放悲傷情緒,如此才能真正踏上心靈療癒之路。
 
第三步,哀悼銘記。用具體的方法幫助孩子理解死亡,同時亦可為亡者做一些事,來表達心底的悲傷與哀悼,無論是親子共讀生命教育書籍,或者一起回憶亡者、傾訴想念的話,抑或是透過前述的寫卡片、摺紙鶴、祈福送行等儀式,都有益於宣洩悲痛情緒,也能讓孩子從中找到面對未來人生的勇氣。
 
第四步,繼續前進。當悲痛情緒處理過後,就該學著放下了。只要能擁有正確的生死觀,了解生命的價值,學會珍惜生命,並重新找回生活的秩序,孩子的復元能力也往往超乎成人想像。一如聖嚴師父所言,「如果我們能相信此生有過去,就能坦然接受(死亡),並因應此生因緣;若能相信有未來,就能懷抱希望,邁步向前。」經歷過如此苦難的孩子,甚至更能磨練出過人的心志與能力,開展出獨屬於自己的生命價值!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小孩。」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藹玲如是說,每個成年人或多或少都擁有年幼受傷未曾平復的記憶。陪伴孩子一同攜手走出生離死別的傷痛,或許,也是大人們自我療癒的開始!

分享:

Follow YANGZI

北區服務處(北北基、桃、竹)

台北市北投區中正街17巷9號
02-2893-4868
0931-048-953
Google Map 地圖

中區服務處(苗、中、彰、投)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六街22號
04-2373-0007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

南區服務處(嘉、南、高、屏)

高雄市三民區昌裕街107號
0932-211-100
Google Map 地圖